基于汽泡行为动力学的缸盖内过冷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发动机往高紧凑,高功率方向发展,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高,尤其缸盖等一些部件面临热负荷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会出现缸盖开裂等问题,而在缸盖设计中,如何准确的预测缸盖内的传热是现在缸盖设计中急需面对的问题,由于缸盖水套内有局部沸腾现象,这增加了缸盖传热的计算难度,基于该应用背景,本文开展了基于汽泡行为动力学的沸腾传热研究。
  针对发动机缸盖内的冷却通道设计了一个水动力相似的矩形通道实验段,建立了一个过冷流动沸腾可视化实验循环装置,提出了基于汽泡追踪算法的汽化核心密度和汽泡脱离频率测量方法。研究发现,加热面上的汽化核心密度和汽泡脱离频率主要受系统压力和壁面过热度的影响,建立了汽化核心密度和汽泡脱离频率的经验模型,其中新建的汽化核心密度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27%,新建的汽泡脱离频率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25%。
  实验发现,有大量汽泡在浮升远离加热面之前出现了沿壁面滑移现象;在汽泡脱离时刻的汽泡接触直径是脱离直径的0.4027倍;本文发展了汽泡脱离直径和浮升直径的力平衡模型,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一致;还建立了汽泡脱离直径和浮升直径的经验模型,其中汽泡脱离直径的经验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08%,汽泡浮升直径的经验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8%。
  在单汽泡生长及其传热研究中发现,本文建立的汽泡生长模型可以很准确的模拟出池沸腾和过冷流动沸腾中的汽泡生长过程;汽泡的生长主要来自微液层及过热层的蒸发,其中微液层的蒸发占比高达50%,甚至更高,而汽泡初期的快速生长主要是由于微液层的快速蒸发;还发现,过冷流动沸腾中的汽泡底部的温度及微液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与池沸腾不同,在过冷流动沸腾中,汽泡底部的上游位置和下游位置的壁面温度不一致;微液层厚度也有同样的现象,微液层的上游区域比下游区域先消失,这也是导致底部的上游和下游位置的壁面温度不同的原因。
  建立了新壁面热流分区模型,将壁面传热划分为对流传热、蒸发传热、瞬态激冷传热以及滑移传热。以双流体模型为框架,并引入了群体平衡模型来模拟汽泡的聚合和破碎情况,建立基于新壁面热流分区模型的双流体仿真方法。研究发现新壁面热流分区模型预测的壁面热流密度与实验结果偏差均在20%以内,而原RPI模型相比于新壁面热流分区模型的预测值要偏小;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出Lee实验中的空泡率和索特平均直径等两相流参数,验证了该模型在两相流仿真方面的可靠性。
  建立了发动机缸盖多场顺序耦合策略,通过720℃A的热流密度时间平均,为缸盖的流固耦合计算提供热边界;并在流固耦合界面引入壁面热流分区模型,收敛后的流固耦合模型再为缸内燃烧提供热边界,完成缸盖与缸内燃烧的顺序耦合过程。研究发现,考虑沸腾的新壁面热流分区模型比不考虑沸腾的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验值,新壁面热流分区预测的测点温度值与测量值偏差均在5%以内。缸盖沸腾区域主要集中在火力面附近和排气道附近的水腔通道内,在火力面附近通道内的瞬态激冷传热和滑移传热占的比例比较高。在两相流分析中发现该6缸柴油机缸盖水套内的整体沸腾比较弱,火力面附近的通道的空泡率最高(为0.11),由于排气道附近的冷却水腔内的水流速较低,空泡率也比较大。
  本论文的实验研究为汽泡行为与壁面传热的关联提供数据支撑,新建的汽泡生长模型和壁面热流分区模型为过冷流动沸腾在缸盖水腔内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在发动机先进冷却系统的设计及优化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拥有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汞污染问题长期以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燃煤排放汞是人为汞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排放控制受到大量研究者关注与研究。其中,煤燃烧后烟气中喷入吸附剂技术因最为可行而得到广泛的研究。金属氧化物和碳基吸附剂是潜在的可大规模应用的高效脱汞吸附剂。氧化铁和活性炭作为其中的主要代表性吸附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Hg0在其表面吸附氧化的作用机理还未能得到广泛的明确与认同,尤其在金属氧化物和碳基类吸附剂复
针对建筑模型预测控制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阻容模型建模成本高、数据驱动预测控制(DDPC)流程不完善、缺乏预测控制应用实施研究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预测控制器设计及应用实施的整体框架,以不同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提出框架依次进行了阻容模型结构简化及参数辨识,热动态数据驱动模型构建,DDPC控制器设计及实施等一系列研究。  首先,基于建筑建模理论和预测控制知识,归纳总结建筑预测控制中温控优化问
学位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烟气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最广泛采用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目前,商业SCR脱硝催化剂由于受活性温度窗口(300-400℃)的限制,一般布置在空预器和除尘装置之前,容易遭受烟气中飞灰磨损以及碱金属、痕量有毒元素的影响而失活。此外,中高温条件下烟气中SO2容易被SCR脱硝催化剂氧化生成SO3,并会与NH3进一步结合形成
厨余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组分,其资源化利用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高含水率、低能量密度以及破碎性能差等缺点制约了厨余后续收集、运输、存储以及热利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烘焙-气化处置厨余新工艺。其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厨余烘焙机理;烘焙预处理对于高温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烘焙预处理对于高温热解气及焦油生成特性的影响;烘焙预处理对于气化合成气及焦油产物生成特性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选
学位
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和环境气候问题,发展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液相变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很常见也很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被广泛应用于涉及传质和热交换过程的工业设备中。增强气液相变的换热传质效率可以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保证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固体表面作为气液相变过程的发生载体,其属性会显著影响该过程的传热传质效率,因此设计和生产出能提高相变传热传质性
作为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中的一种,太阳能蒸馏器具有小型化、原理简单和维护方便等许多优点。近年来,为了提高太阳能蒸馏器的性能,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纳技术改进太阳能蒸馏器中的吸光传热过程,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目前大部分关于微纳技术的工作主要偏重于研究材料设计,缺乏与传热传质相关的探讨。这导致了诸多问题,如材料成本偏高、蒸馏器系统的热力学和传热学优化不足等。因此,本文结合碳基微纳颗粒以及传热传质学,研究了
汞是全球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在人为汞排放中,燃煤释放的汞占据很大比重。因此,要对燃煤烟气中单质汞(Hg0)的排放进行有效控制。活性炭喷射技术已经在国外投入应用,但碳汞比非常大,不仅大幅提升脱汞成本,还影响飞灰产品的品质。而天然矿物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困难。因此,开发能应用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高效、廉价的矿物吸附剂产品,实现对燃煤烟气中汞的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考察了几种典型硅藻
学位
碳捕获、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特别是二氧化碳强化采油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大规模碳封存,而且符合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现实需求,因此成为CCUS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二氧化碳强化采油过程中,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理解孔隙尺度内部多相多组分流体的流动机理。由于微尺度实验难以采集多孔介质内部流体流动信息,孔隙尺度数值模拟成为渗流微观流动机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在孔隙尺度数值模
近年来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长迅猛,有希望替代石油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占主要地位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因此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开发技术和利用工艺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随着全球工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合成气与氢气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传统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存在着能耗较高、工艺流程繁琐等缺点,化学链甲烷蒸汽重整工艺(Chemical looping steam metha
学位
全球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效应逐年加重,在以燃煤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中国,对农林生物质进行能量化利用成为热门的研究趋势。生物质焦作为生物质热预处理后的固体产物,既拥有生物质能的碳中和性和可再生性,又相较生物质在燃料特性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有望成为煤的替代品。在国家严格的环保政策下,燃烧污染物的排放问题需得到重视,前人研究表明生物质焦燃烧气体污染物排放问题较轻,但涉及其PM10排放特性的研究甚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