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地位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外研究认为,社会地位实际上包含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两个维度,前者强调个体对个体的好恶,后者强调群体对个体地位的共识。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受欢迎度的研究数量非常有限,已有的研究也因对受欢迎度的操作定义不同而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使用同伴提名问卷和几项心理健康量表,对来自6所学校的1058名高中生(平均年龄16.7岁)展开调查。首先证明中国青少年的社会地位也存在两个维度之分。接着,通过比较各提名项目对社会权力(如领导和敬佩)的预测作用,挑选出最符合受欢迎度定义的提名。之后,分别考察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与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违纪行为、社交行为等社会行为和社会自尊、情绪问题等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同时,根据社会地位的高低将样本分为6个类别,描绘出班级中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剖面。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包括“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两个维度。对前者可用喜欢提名测量,对后者可用影响力提名测量。2.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分别与不同的社会行为有关联。其中同伴接纳主要与亲社会行为和遵守规则有正向关联。受欢迎度主要与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社会交往和个人魅力等存在正向关联。3.受欢迎青少年包含亲社会和反社会的亚群体,不受欢迎青少年包含攻击型和退缩型的亚群体。4.受欢迎度可以正向预测社会自尊,负向预测情绪问题。然而,受欢迎度也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躯体攻击和违纪行为,有增大出现外化问题的风险。上述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受欢迎度与积极和消极行为均有关联。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都可以成为获取社会地位的有效策略。受欢迎青少年往往是同伴中最符合性别角色和最成熟独立的群体。受欢迎度为理解青少年同伴地位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同伴接纳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