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指规律有序的心脏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血液至此形成涡流,流速缓慢,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的致残性及致死性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至2011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因素,筛选出导致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对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1对象:选择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病人,并筛选出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所选择对象共415例,其中男性184例(44.3%),女性231例(55.7%)。平均年龄68.60±11.24岁(28~92岁)。2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住院病历,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周围血管性疾病、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统计是否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以及是否正规服用药物等情况。入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并经过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史或经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患有心房颤动。采用最新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入选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评分,统计不同CHA2DS2-VASc分值的脑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使用情况。采用电话随访方式及病历回顾统计方式,统计患者脑卒中复发情况及药物使用情况。再次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卒中复发。终点事件为: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栓塞或死亡。将收集到的病例按卒中复发与否分为两组,分别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周围血管性疾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饮酒史是否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3统计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并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选的415例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平均年龄68.60±11.24岁(28~92岁)。其中男性184例(占44.3%),女性231例(占55.7%)。统计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者144例,累计复发率约为34.7%,未复发者271例(占65.3%);合并心脏瓣膜病者65例(占15.7%),非心脏瓣膜病者350例(占84.3%)。合并高血压者257例(占61.9%),合并高脂血症者36例(占8.7%),合并糖尿病者111例(占26.7%),合并心力衰竭者46例(占11.1%),有饮酒史者75例(占18.1%),有吸烟史者92例(占22.2%),合并周围血管性疾病者219例(占52.8%)。出院时未应用任何预防栓塞药物的患者160例(占38.6%),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者255例(占61.4%),其中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者155例(占服用药物者60.8%),应用华法林抗凝者32例(占12.5%),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47例(占18.4%),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者21例(8.2%)。规律服用药物者仅56例,占服用药物者的22%,而服用华法林者仅3人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只占9.4%。350例非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采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分均≥2分,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130例(占37.1%),服用华法林者24例(占6.9%),服用氯吡格雷者42例(占12.0%),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19例(占5.4%),未服用任何药物者135人(占38.6%)。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吸烟史及高脂血症是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而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预防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吸烟史及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华法林等药物对脑卒中复发具有预防作用。对于心房颤动脑卒中高风险的患者临床上抗凝力度严重不足,相较于华法林,更倾向于应用阿司匹林,且患者对于阿司匹林的依从性较好,对于应用华法林者,坚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者少,仅占9.4%,依从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