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等特性,且孔洞大小在纳米尺度上可调,而含铁二氧化硅(Fe-SiO2)气凝胶既可保留SiO2气凝胶自身的优异性能,还可通过引入铁纳米颗粒获得磁性,在药物释放、磁学、催化等领域有特殊的应用。常压干燥制备Fe-SiO2气凝胶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由此制备的Fe-SiO2气凝胶还无法同时兼得气凝胶特性和铁磁性。本论文工作在优化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常压干燥制备Fe-SiO2气凝胶的合成方法,系统考察了改性剂用量、正己烷用量、改性方式、热处理,以及铁的引入量对SiO2气凝胶和Fe-SiO2气凝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初步分析了Fe-SiO2气凝胶的磁性调控机制。 采用盐酸-氨水两步催化,并结合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胺烷两步表面改性,常压干燥制备了高度疏水、整体性好的块体SiO2气凝胶,孔隙率高达90%,其中99%为介孔(2~50nm),比表面积为881.02m2/g,密度小于0.22g/cm3,接触角高达139.7°,疏水耐热稳定性可达550℃。基于优化的常压干燥制备二氧化硅工艺,在溶胶阶段引入硝酸铁,原位合成出具有弱顺磁性、并较好保留了疏水性和整体性的块状Fe-SiO2气凝胶。在铁/硅摩尔比≤0.10条件下,虽然Fe-SiO2气凝胶的密度增加到0.55g/cm3,孔隙率减少为76%,其中90%以上为介孔,但接触角保持在129.7°,疏水耐热稳定性提高到650℃,且显示出弱的顺磁性。 采用空气或氩气热处理对Fe-SiO2气凝胶的磁性与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当热处理温度提高到1000℃时,虽然Fe-SiO2气凝胶由顺磁性转变为铁磁性,但此时气凝胶孔洞发生严重的收缩,造成骨架上的颗粒团聚,从而破坏了气凝胶的结构。 气凝胶中铁的存在形式比铁的引入量更直接影响气凝胶的磁性。铁在气凝胶中只有形成无水的铁氧化物(Fe-O)才能赋予气凝胶磁性。然而,铁引入气凝胶后容易形成含水的铁氧化物(Fe-OH),使得气凝胶表面吸附大量的水分,且不易排出,导致气凝胶孔洞收缩加剧,从而增加气凝胶密度,降低孔隙率;单一地增加铁的引入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磁性物种Fe-O的含量,而是增加Fe-OH的含量。因此,要保持气凝胶特性并增强气凝胶的磁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增加Fe-O含量的有效方法,避免由于铁的引入而带来水在气凝胶内的滞留,最终破坏Fe-SiO2气凝胶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