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为漆树科(Anacardiaceae)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山东和山西省,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本次研究中,我们选用了在中国暖温带地区广布的物种黄栌为研究对象,对其亲缘地理结构和景观遗传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我们选用了一个叶绿体非编码片段(trnL-F)和生态位模型来检测黄栌的亲缘地理结构。通过对叶绿体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将黄栌15个种群分为两个遗传类群(南群和北群),这个结果与地理区域相一致。对两个遗传类群分化时间分析可知:两个类群的分化时间大概在147000年,这个时间正好和黄河下游的形成时间比较一致,说明黄河对这个物种的传播有一定的地理阻隔作用,但是阻隔作用相对较弱。本研究通过分子数据和生态位模型分析显示黄栌在冰期过后并没有经历种群的扩增。本研究认为黄栌在第四纪冰期受到影响较小,多数种群在原地存活,以本地适应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该发现与暖温带植被在第四纪冰期受到较大影响后通过长距离迁徙被压缩到几个大的主要避难所的假说相反。2我们采用SSR标记进行景观遗传学分析。首先,运用Shotgun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黄栌的基因组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从40074个序列中,鉴定出了349个微卫星位点,并为这些位点设计了引物。我们从349位点中选出50对引物进行多态性验证,其中8对引物具有多态性。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平均每个位点3.5个,等位基因数从2到5,近交系数从-0.478到0.222,观察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是从0.167到0.750,0.163到0.222。其次,我们用开发的这8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黄栌的适应性遗传变异的检验。从16个野生居群的142个个体植物通过基因分型分离出43个微卫星等位基因。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黄栌群体中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导致其分化的原因有地理距离,人类活动,降雨。通过相关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与降水相关的5个生态位相关的微卫星等位基因。我们的结果表明,降雨是促进黄栌发生适应性遗传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