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成人以后的生活。个体的自我中心水平如何、采取什么应对方式都直接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所以研究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陈明辉修订的《假象观众量表》、《个人神话量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以及SCL-90对10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阶段个体自我中心发展模式是曲线式的,中学生自我中心在初中阶段发展迅速,15岁时达到顶峰,此后虽然有所起伏,但发展相对稳定。中学生自我中心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中学生只在个人神话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契合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不被了解、高人一等上差异显著。2、中学生面对应激情境时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不同年级中学生在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责、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3、中学生总体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存在的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初一学生最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男生。4、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应对方式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因子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指向恰好相反;自我中心对自责、解决问题、幻想应对方式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5、中学生自我中心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自我中心对中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抑郁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6、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非常显著;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责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尤其明显。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增强中学生自主感和自信心,促进中学生自我中心良性发展,以及引导中学生克服消极应对方式,提高积极应对能力的教育建议,以期能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