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其人数已占到教师总人数的半数以上。高校青年教师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中,承担着大学之间的生存竞争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会影响青年教师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同样也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如何认识和舒缓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依据工作压力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囊括了工作保障因素、教学因素、科研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兴趣因素和生活保障因素等七项工作压力源。测量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受到了较强的工作压力并产生了亚健康状态等压力反应,高校青年教师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情况、婚姻状况、承担的最高级别项目的差异,工作压力感受不同,部分调查结果与过往其他群体工作压力研究有所差别,展现了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管理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排解压力的渠道和组织应对能力,应当予以帮助和干预。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源出发,首次尝试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系统介入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问题的管理。通过小组活动,为小组成员(高校青年教师)建立了链接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支持系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所承受工作压力,并增强小组成员个体对抗工作压力造成身体病变的能力。通过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和评估,表明小组工作方法对缓解偏高的工作压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抗压能力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对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压力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也是社会工作者首次将研究目光投射到高校青年教师这一传统社会工作对象之外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快速的工作节奏下,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知识分子等群体由于其所承担的社会期待偏高,且大众对于其面临困境的关注度不够,使之成为“隐性弱势群体”。类似的群体往往“高智商、高学历、表达能力强、沟通欲望强烈”,同质性相当严重。本文即是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隐性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介入的一次有益尝试。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方法在解决现代社会背景下“隐性弱势群体”的相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维护我国转型期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条崭新的思路。同时,本文意识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的“复杂性”,并从政府、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高等教育的量化评价体系,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建立青年教师工作压力问题的预警、解决机制,为青年教师建立组织认同感,并维持适度的工作压力强度;正确认识工作压力,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运用适当的策略减轻压力感受等对策建议。也从社会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隐性弱势群体”的工作压力及其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和社会工作者获取、链接资源的重要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