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旋律的回响——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与《圣经》资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文学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现代主义文学也有神话模式的运用。在美国文学的宗教背景与现代主义的潮流下,福克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运用《圣经》。 美国南方的清教主义任意曲解《圣经》,拿《圣经》为种族主义辩护,并且从《圣经》中错误地生发出南方妇道观和父权制。福克纳能够绕开清教主义设置的障碍,批判清教主义,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来解读《圣经》;同时,他的人道主义又是从《圣经》思想出发的人道主义。他从《圣经》中获得其思想精华,又不局限于《圣经》的思想,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多样化的思想。他不仅从《圣经》中吸取一定的思想成果,还从各个方面运用《圣经》以增强他作品的艺术效果。 福克纳的作品中贯穿着从《圣经》而来的两大主题: “失乐园”的主题与“苦难”主题。并且《旧约》中在上帝的道德观照之下的罪恶呈现与《新约》中基督降临后拯救的希望交互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了《旧约》和《新约》包含的两种意识。 福克纳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圣经》中的人物原型、人物关系模式、情节模式、意象等等,来为他的故事寻找《圣经》对应。 福克纳对《圣经》的运用不仅是对《圣经》内容的运用,也是对《圣经》形式的模拟,约克纳帕塔法小说的结构与《圣经》的结构极为相似。此外,他把《圣经》人物、故事所具有的复杂多面的内涵切割开来,抽取单一的内涵用于特定的情境,产生出故事素材与《圣经》经验之间的呼应,这种特殊的运用方法使他的作品产生“魔幻变调”与反讽的客观效果。在他的故事与《圣经》故事的对照之中,他给他的人物、故事添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个体性的经验变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从而使他的故事超越了南方,超越了美国,代表了全人类的历史与现在,具有史诗的风范。福克纳用他的一己之力,在作品中模拟着《圣经》的永恒。
其他文献
目前 ,黄河流域大中型水库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防洪标准低 ,渗漏、破损严重 ,工程管理薄弱等问题 ,因而在规划期间 ,有必要在工程设施和工程管理方面采取措施 ,对大中型病险
该文是对汉语情态动词进行的语义研究,主要论述了情态动词的语义系统、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的应用等三方面的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综述.交待了选题的动机以及对前人
《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是中国很多男性的超级偶像。他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这种完美主义一方面让他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导致他夙夜忧叹、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让蜀国后期缺明主、乏能将、国力衰微,真是可悲可叹。  调查发现,当今的白领阶层饱受职场完美主义之累。为了塑造一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茅盾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创作主体。本文提出茅盾小说中的“矛盾性”问题,涵盖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茅盾小说中并存着对现代化进程的理性书写和超越时代的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尔博士说,“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在网络世界中以另一种身份,倾诉苦恼,宣泄情绪,能不知不觉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因为在网络中你无需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网络上的你实际上是人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因为受到压抑和限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很少出现,也就是你的“秘密自我”。    没秘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都具备过双重生活的潜质。模仿别人、尝
才子佳人小说在清初的一段时间里很兴盛,后来却衰落,成为文学创作的反面典型,这其中的原因颇值得探讨.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篇试图从陌生化角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