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教师培养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默认: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分开教学,却默认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教师能够自如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只好凭着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只是展现成品课例,对新手教师的指导也是对自身经验的固定输出,新教师很难将其顺利化为己用。究其根本,每个教师的经验积累和面对的教学实际不同,但是获得的方法指导却不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学者将PCK理论引入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PCK是1985年美国教育家舒尔曼(Shulman)在分析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试题时候提出的一个理论。他发现1875和1985年走向了两个极端:1875年非常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所占比例却极小;1985年侧重考查一般性的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却很少。舒尔曼认为教师培养应该兼顾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找到两者相交的融合点和平衡点,进一步指出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应该融合起来,融合之后形成的知识,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尽管研究者众多,但是PCK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进入到语文学科领域的更是不多。为了使PCK这个先进的理论工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也为了给教师培养与自我提升提供多样化途径,笔者选取PCK理论为研究工具,以《鸿门宴》为研究对象,作为PCK指导教师成长的样例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来更多有学识有见地的研究者,改善教师培养领域的情况。本文以PCK理论为研究工具,以《鸿门宴》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首先从研究的现实背景、改革需求背景和理论背景三个方面论述了本研究论题的产生背景;然后论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以及本研究将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理论发展简史的梳理和对其内涵的深层挖掘解析。首先,将PCK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静态内涵时期,静态向动态内涵转化时期,理论深化多样并进入测量和课堂运用领域时期,以及落实到实践层面时期。然后,对PCK的理论本质和组成元素进行了界定:从前一节简史的梳理来看,无论PCK研究者如何定义,其内涵都离不开学生情况、教学情境、教学策略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这几个主体元素。再次,提纯出了以格罗斯曼为代表的转化模型、以科克伦为代表的整合模型、以威尔为代表的金字塔层级嵌套模型,对PCK各元素之间的存在、转化关系进行了模型图描绘。还提炼出了PCK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最后,本章末尾对国内PCK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搜集了上百篇文献,归纳总结出总要有综述述评类研究、教育影响类研究、实证性研究三大类型。第三章主要是对《鸿》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论述。首先,对《鸿》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进行了论述,重点解析了其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然后梳理了研究者们对它的文本解读情况,史学角度主要对项、刘二人的成败原因解读;文学角度对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扣人心弦的情节解读,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分析,文章主题多样化的讨论。最后一节,对《鸿》的教材选录情况进行介绍,选取了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粤教版的教材,凸显出《鸿》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第四章主要是对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新手教师三种身份的教师执教《鸿》一文的课例梳理,每个身份各选取不少于10份课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指标的统计,形成了直观清晰的图表。并且每个身份的教师都选取了一个典型课例进行了解析。在本章末尾还进行了数据的汇总,概括了各个身份教师的PCK显著特征。第五章为教学建议和教学样例。基于笔者自身的新手教师身份,再结合PCK发展的路径和渠道,综合前几部分得到的PCK基础知识,提出了笔者对《鸿》一文的教学建议,并形成了教学样例。最后再提出了对教学样例的迁移建议和教师发展PCK的途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