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史料中的骨系族谱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骨系族谱分上古斯巴时期、小邦战乱时期、中古吐蕃王朝时期和后期分散时期氏系等四大阶段。上古时期有恰((?))、穆((?))、祖((?))、年((?))、耶((?))、昂((?))、玛桑((?))和体让((?))等氏族,他们的后裔有吐蕃六氏族说,吐蕃六氏族分别为董((?))、扎((?))、直((?))、噶((?))、韦((?))和达((?))。其中大姓氏族占领某区域后形成小国,各小国又相互吞并,最后恰((?))氏代表聂赤赞普胜出,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据公元10世纪左右出现的神话和骨系族谱中的记载情况来看,吐蕃六大骨系被视作古代各骨系部族的源头,换言之,安多、卫藏、康巴等地的各大骨系氏族把吐蕃六大骨系氏族自己氏族的来源。诸多小国并存时期,骨系氏族又分后中心地带骨系氏族与边缘地带骨系氏族,中心地带的大骨系氏族占领某区域以后又分治诸多小国。以吐蕃赞普时期为例,辅佐赞普的贵族获得爵位以后,成为治理边疆的头目。边缘地带未曾出现过小国,但这些边缘地带余留有六大骨系氏族后裔。文献中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玛象雄((?))、咚苏毗((?))、董木雅((?))、塞阿夏((?))等等。再如围绕中心地带西有玛和象雄说、北有董和苏毗说、东南有董和木雅说、东有塞和阿夏说。我们常见的四小骨系氏族说,是六大骨系氏族的分支。到了吐蕃时期,中心地带的大骨系氏族代表人物被委派到边疆地区,从事治理边疆的工作,这些骨系氏族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势力代表,吐蕃王朝解体以后出现若干颇具影响力的骨系氏族,比如董氏、扎氏、直氏、噶氏等等。通过对诸多颇具传说和神话色彩的藏文献记载的比较分析来看,随着历史变迁,通过藏族骨系氏族命名的姓氏随之发生了变化。前期文献中有塞、穆、玛、董、咚、扎、直、噶、阿夏、木雅和苏毗的记载,但是,到了公元10世纪后就很少有此类命名习俗。穷究其深层原因,主要与古印度佛教传入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常见的人名一般为:罗丹、贡却、叶西和顿珠等等。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绝对的,比如后期文献中有不少很难读懂姓氏,这种很难读懂的姓氏大多属于古藏语类,这种很难读懂的姓氏与神话传说有关系。比如如昆((?))、穆((?))、朗((?))和吉热((?))等。从骨系氏族分类方法的研究视角来看,既有传统分类方法,也有非传统类分类方法。非传统分类法的代表人物有法国藏学家斯坦因(R.A.Stien,1911-1999),斯坦因的代表作有《汉藏走廊古部族》。该作品的资料依据主要是安多、康巴地区的骨系氏族及其族谱。《汉藏走廊古部族》认为是藏族六大骨系氏族是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展到青藏高原中部西藏去的。历史上青藏高原中心地带曾几何时出现过若干分封小国,藏古六大骨系氏族族源关系不太清晰。以吐蕃时期十八权域((?))和五茹((?))时期为例,各千户骨系氏族族谱相互比较而言,从董氏、咚氏、扎氏、直氏、噶氏和哇氏派生出来的分支较多,这种现象通过古拉((?))崇拜、寄魂牛((?))崇拜与骨系氏族名称变化的研究得到证明。本论文重点探讨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同时,对其他相关骨系氏族进行了分析。本文由4章18节和结语、附录,以及后记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文献来源和流变、术语考释、骨系氏族渊源。第二章主要探讨骨系氏族的分类方法及其文献依据,如外骨系氏族四类、中骨系氏族四类、内骨系氏族十二类,以及玛象雄、董苏毗、塞阿夏。第三章专门讨论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及其分支的文献依据,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分别为普奥董((?))、塞琼扎((?))、阿吉直((?))、穆擦噶((?))、尼奥瓦和哒((?))。第四章对敦煌出土相关藏文文献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六十小国的地名、城名、君臣、古辛、古拉等,同时还涉及了吐蕃王朝之前里中外四大骨系氏族。另外,附录中对新近发现相关文献制作了阐释性表格。从资料利用的角度讲,本文所利用的第一手古藏文资料共涉及二十种,分民间手抄文本、甘肃敦煌出土文本、西藏当许噶塘邦巴齐出土文本等三大类。其中,民间手抄文本有《黑头凡人起源》((?)(?))《董氏族谱》((?))《凡人骨系族谱》((?))《人类骨系族谱》((?))《藏族骨系族谱》((?))《千户骨系族谱》((?))《藏族氏族史》((?))《果洛宗谱》((?))《朗氏家谱》((?)(?))《古藏人起源》((?))《九寨沟古藏人骨系族谱》((?)(?))。甘肃敦煌出土文本有PT 1039\PT 1040\PT 1060\PT 1285\PT 1286\PT 1290\IOL Tib J731r\IOL Tib J734。西藏当许噶塘邦巴齐出土文本有《恶咒仪轨》((?))和《避灾仪轨》((?))。从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角度讲,对上述第一手资料纵向分为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别为公元10世纪前的文献、以及公元10世纪以后的文献。结合上述文献资料,对藏古骨系氏族分类方法、内容特点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关键性术语进行了考释。综合上述资料研究认为,从纵向来看,藏古骨系氏族的历史变迁分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分别为上古斯巴时期的骨系氏族、小国战乱时期的骨系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骨系氏族、吐蕃王朝解体以后的骨系氏族。具体而言,本文涉及的内容有藏古骨系氏族的来源及其分流,如斯巴六圭、藏族六大骨系氏族、小国分散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以及古象雄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吐蕃赞普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苏毗的主流骨系氏族、阿柴的主流骨系氏族、西夏的主流骨系氏族等。纵观藏族历史,藏古史上出现过的主流骨系氏族不少,纵向可以细分为五大时段。这五大时段分别为:一是上古斯巴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如文献记载中有恰苯、穆苯、赞苯和鲁苯说,这里的恰、穆、赞、鲁为骨系氏族,同样的道理,还有祖、马桑、顿、念和体让等。二是上拉热或聂赤赞普之前的骨系氏族,恰、穆和念的后裔之藏族六大骨系氏族,有些小国的君臣和百姓属于这类骨系氏族。三是中兴期之上时期,吐蕃王朝之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之间的各大骨系氏族,这时期出现很多小国,兴盛君法,属下主流骨系代表人物辅佐朝政。四是中兴期之下时期,赤松赞执政和统一藏地后,把疆域划分为中茹、右茹、左茹、茹拉等四大板块,建立千户制度,当时主要君臣大多属于主流骨系氏族的代表人物。五是吐蕃王朝解体以后,以前千户属下的各大骨系代表人物大多崇信佛教,在世俗与宗教相互利用的历史进程中,青藏高原教派林立,为了抬高宗教利益集团的自身地位,不少宗教头面人物发现了骨系氏族资源的现实利用价值,在佛教化的名字前保留了骨系氏族的术语。本论文从搜集资料到初步完成共花了十年时光,三年前选题通过后到现在为止,一直都在努力撰写。但本选题内容广泛而深奥,笔者也早有预感以自己的能力很难完成,但以抛砖引玉的态度总算完成。但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请各位智者不吝赐教,万分感激!
其他文献
本研究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方便营养型蛋制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2018YFD0400300)资助。课题前期获得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的五肽RVPSL(IC50为20μM),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体内的降血压作用,然而由于其在体内的稳定性较差、易被胃肠道中的酶水解,不能很好的发挥其降压功效。因此,本研究分别以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金属氧化物多孔四氧化三锰
平遥纱阁戏人是流传在山西省平遥县的一种纸扎艺术,集雕塑、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综合于一体,是国内少有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丧葬祭祀、献戏酬神和娱人祈福的社会功能。清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纱阁戏人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平遥清虚观中,2011年,纱阁戏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纱阁戏人,不仅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
如何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性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青藏高原作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影响最深的地区,其对外部扰动有着极强的脆弱性,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利于自然灾害发育,灾害风险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研究该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对于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统计数据与空间栅格数据建立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数据库,然后基于VSD(Vulner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至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传播语言载体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流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连同南传佛教被称为三大佛教体系。经过传播变迁,在同一佛教体系中也分流出不同的宗派。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天台、法相、华严等流派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藏传佛教传统,从后弘期陆续出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不管是那支汉藏佛教流派,其众多分支的形成从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对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
从整体上完整的认识新龙宗教史的演变发展,需要将新龙地方放在整个藏族宗教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新龙的宗教史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作为研究藏族宗教史的一个缩影,从新龙这一点研究,需要了解西藏和整个涉藏地区历史的发展性和延续性,另外在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传承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自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的传播经历了曲折坎坷的传播发展,从佛教初传吐蕃,至获得吐蕃政权的支持,继而再到佛教的毁灭,
“朵迪”(?)舞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以串铃为道具,融史、诗、歌、舞等为一体的民间原生态大型集体舞蹈。在舞蹈动作上,既有对动物动作惟妙惟肖的模拟,也有对战争场景庄重威严的再现;在唱词内容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对天文地理、世界万物的追根溯源,小至对人们言行举止、生活琐事的约规;在歌词唱法上,既有单人颂唱,又有双人对唱,其对歌极为精彩。从“朵迪”舞的起源、内容及歌词和形式来
供品是宗教学中宗教物质表现研究的命脉。宗教物质表现研究与理念研究是各宗教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宗教物质表现研究通常采用宗教学方法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宗教物质表现的研究在过去一直分属于宗教人类学领域。本文总科目之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侧重文化研究,并伴随一定的文化现象研究。在采据方面强调理念分析与文献关系分析,也强调文化的物质表现研究。当物质表现同时属于宗教与文化,本身亦足以形成文化并且与宗教有一定牵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