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骨系族谱分上古斯巴时期、小邦战乱时期、中古吐蕃王朝时期和后期分散时期氏系等四大阶段。上古时期有恰((?))、穆((?))、祖((?))、年((?))、耶((?))、昂((?))、玛桑((?))和体让((?))等氏族,他们的后裔有吐蕃六氏族说,吐蕃六氏族分别为董((?))、扎((?))、直((?))、噶((?))、韦((?))和达((?))。其中大姓氏族占领某区域后形成小国,各小国又相互吞并,最后恰((?))氏代表聂赤赞普胜出,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据公元10世纪左右出现的神话和骨系族谱中的记载情况来看,吐蕃六大骨系被视作古代各骨系部族的源头,换言之,安多、卫藏、康巴等地的各大骨系氏族把吐蕃六大骨系氏族自己氏族的来源。诸多小国并存时期,骨系氏族又分后中心地带骨系氏族与边缘地带骨系氏族,中心地带的大骨系氏族占领某区域以后又分治诸多小国。以吐蕃赞普时期为例,辅佐赞普的贵族获得爵位以后,成为治理边疆的头目。边缘地带未曾出现过小国,但这些边缘地带余留有六大骨系氏族后裔。文献中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玛象雄((?))、咚苏毗((?))、董木雅((?))、塞阿夏((?))等等。再如围绕中心地带西有玛和象雄说、北有董和苏毗说、东南有董和木雅说、东有塞和阿夏说。我们常见的四小骨系氏族说,是六大骨系氏族的分支。到了吐蕃时期,中心地带的大骨系氏族代表人物被委派到边疆地区,从事治理边疆的工作,这些骨系氏族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势力代表,吐蕃王朝解体以后出现若干颇具影响力的骨系氏族,比如董氏、扎氏、直氏、噶氏等等。通过对诸多颇具传说和神话色彩的藏文献记载的比较分析来看,随着历史变迁,通过藏族骨系氏族命名的姓氏随之发生了变化。前期文献中有塞、穆、玛、董、咚、扎、直、噶、阿夏、木雅和苏毗的记载,但是,到了公元10世纪后就很少有此类命名习俗。穷究其深层原因,主要与古印度佛教传入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常见的人名一般为:罗丹、贡却、叶西和顿珠等等。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绝对的,比如后期文献中有不少很难读懂姓氏,这种很难读懂的姓氏大多属于古藏语类,这种很难读懂的姓氏与神话传说有关系。比如如昆((?))、穆((?))、朗((?))和吉热((?))等。从骨系氏族分类方法的研究视角来看,既有传统分类方法,也有非传统类分类方法。非传统分类法的代表人物有法国藏学家斯坦因(R.A.Stien,1911-1999),斯坦因的代表作有《汉藏走廊古部族》。该作品的资料依据主要是安多、康巴地区的骨系氏族及其族谱。《汉藏走廊古部族》认为是藏族六大骨系氏族是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发展到青藏高原中部西藏去的。历史上青藏高原中心地带曾几何时出现过若干分封小国,藏古六大骨系氏族族源关系不太清晰。以吐蕃时期十八权域((?))和五茹((?))时期为例,各千户骨系氏族族谱相互比较而言,从董氏、咚氏、扎氏、直氏、噶氏和哇氏派生出来的分支较多,这种现象通过古拉((?))崇拜、寄魂牛((?))崇拜与骨系氏族名称变化的研究得到证明。本论文重点探讨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同时,对其他相关骨系氏族进行了分析。本文由4章18节和结语、附录,以及后记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文献来源和流变、术语考释、骨系氏族渊源。第二章主要探讨骨系氏族的分类方法及其文献依据,如外骨系氏族四类、中骨系氏族四类、内骨系氏族十二类,以及玛象雄、董苏毗、塞阿夏。第三章专门讨论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及其分支的文献依据,藏古六大骨系氏族分别为普奥董((?))、塞琼扎((?))、阿吉直((?))、穆擦噶((?))、尼奥瓦和哒((?))。第四章对敦煌出土相关藏文文献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六十小国的地名、城名、君臣、古辛、古拉等,同时还涉及了吐蕃王朝之前里中外四大骨系氏族。另外,附录中对新近发现相关文献制作了阐释性表格。从资料利用的角度讲,本文所利用的第一手古藏文资料共涉及二十种,分民间手抄文本、甘肃敦煌出土文本、西藏当许噶塘邦巴齐出土文本等三大类。其中,民间手抄文本有《黑头凡人起源》((?)(?))《董氏族谱》((?))《凡人骨系族谱》((?))《人类骨系族谱》((?))《藏族骨系族谱》((?))《千户骨系族谱》((?))《藏族氏族史》((?))《果洛宗谱》((?))《朗氏家谱》((?)(?))《古藏人起源》((?))《九寨沟古藏人骨系族谱》((?)(?))。甘肃敦煌出土文本有PT 1039\PT 1040\PT 1060\PT 1285\PT 1286\PT 1290\IOL Tib J731r\IOL Tib J734。西藏当许噶塘邦巴齐出土文本有《恶咒仪轨》((?))和《避灾仪轨》((?))。从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角度讲,对上述第一手资料纵向分为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别为公元10世纪前的文献、以及公元10世纪以后的文献。结合上述文献资料,对藏古骨系氏族分类方法、内容特点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关键性术语进行了考释。综合上述资料研究认为,从纵向来看,藏古骨系氏族的历史变迁分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分别为上古斯巴时期的骨系氏族、小国战乱时期的骨系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骨系氏族、吐蕃王朝解体以后的骨系氏族。具体而言,本文涉及的内容有藏古骨系氏族的来源及其分流,如斯巴六圭、藏族六大骨系氏族、小国分散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以及古象雄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吐蕃赞普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苏毗的主流骨系氏族、阿柴的主流骨系氏族、西夏的主流骨系氏族等。纵观藏族历史,藏古史上出现过的主流骨系氏族不少,纵向可以细分为五大时段。这五大时段分别为:一是上古斯巴时期的主流骨系氏族,如文献记载中有恰苯、穆苯、赞苯和鲁苯说,这里的恰、穆、赞、鲁为骨系氏族,同样的道理,还有祖、马桑、顿、念和体让等。二是上拉热或聂赤赞普之前的骨系氏族,恰、穆和念的后裔之藏族六大骨系氏族,有些小国的君臣和百姓属于这类骨系氏族。三是中兴期之上时期,吐蕃王朝之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之间的各大骨系氏族,这时期出现很多小国,兴盛君法,属下主流骨系代表人物辅佐朝政。四是中兴期之下时期,赤松赞执政和统一藏地后,把疆域划分为中茹、右茹、左茹、茹拉等四大板块,建立千户制度,当时主要君臣大多属于主流骨系氏族的代表人物。五是吐蕃王朝解体以后,以前千户属下的各大骨系代表人物大多崇信佛教,在世俗与宗教相互利用的历史进程中,青藏高原教派林立,为了抬高宗教利益集团的自身地位,不少宗教头面人物发现了骨系氏族资源的现实利用价值,在佛教化的名字前保留了骨系氏族的术语。本论文从搜集资料到初步完成共花了十年时光,三年前选题通过后到现在为止,一直都在努力撰写。但本选题内容广泛而深奥,笔者也早有预感以自己的能力很难完成,但以抛砖引玉的态度总算完成。但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请各位智者不吝赐教,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