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de Man)]在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长臂虾科(Palsemonidae)、沼虾属(Macrobrachium),是我国优良的淡水养殖虾类。过去,针对罗氏沼虾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形态分布、生活习性、食性、蜕皮及繁殖等一般生物学特性上。近些年,随着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研究工作扩展到组织学、细胞学、遗传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内容包括对胚胎发育、显微超微结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及同工酶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在众多的研究工作中,关于甲壳动物输卵管的研究工作较少,目前仅有解剖学、组织学等方面的少量报道,而对其超微结构的研究以及在产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产卵前后罗氏沼虾输卵管结构的变化过程,深入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在不同产卵时期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特点,并着重对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更新机理进行了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显微结构 罗沼虾输卵管一对,发自卵巢两侧止于第三步足基节,由管壁上皮和基膜组成。管壁有皱褶,管壁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附着在结缔组织构成的基膜上。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呈椭圆形,居细胞中下部。核仁明显,一个或者若干。基膜薄,基膜外附着少量来自血腔的细胞。管腔内存在大量分泌物,紧贴上皮细胞形成一厚层,分泌物呈泡状或纤维状。 2.超微结构 输卵管基膜厚约1~2μm,上皮细胞附着在基膜上。细胞排列紧密,相临细胞之间存在大量间隔连接和桥粒。靠近基膜一端,细胞呈指状结构,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高尔基体相对较少。线粒体圆形或者椭圆形,集中分布在靠近基膜一端,而近管腔一端分布较少。粗面内质网数量众多,呈囊状或管状,分布较均匀。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下部,核仁大而明显,一个或者若干。细胞游离面具有长而密集的微绒毛。根据细胞电子密度的大小,细胞分为明细胞和暗细胞。明细胞电子盯度小显色浅,数量较多;暗细胞电子密度较大,颜色深,数量较少。两者交替排列,在近基膜处呈指状交叉在一起。3.产卵后输卵管结构的变化 产卵过程中,管壁受到多种作用力,导致靠近管腔一面的细胞膜发生破裂,细胞内含物排向管腔,管壁上皮细胞逐渐死亡、脱落,从而引起产卵后输卵管结构的变化。 光镜下,游离面细胞膜不完整,细胞排列松散,细胞内含物大量缺失,核仁不明显。基膜外,大量结缔组织和细胞附着在管壁表面。分泌物层消失,只有少量残留物。有时,管腔内还可见少量死亡细胞。 电镜下,基膜增厚至3一5 pm,基膜外吸附细胞增多。输卵管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破碎,微绒毛断裂,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质内出现很多空泡,线粒体肿胀,线粒体靖断裂,内质网轻度扩张,囊泡增多。细胞核边缘变的不规则,核内常染色质弥散分布减少,有不同程度的凝聚,类似异染色质结构。聚集的染色质有向核膜靠近的趋势,核仁不明显。管腔内出现大盘细胞碎片和断裂的微绒毛。细胞己无明暗细胞之分,细胞内含物向管腔散落。而在基膜外吸附较多细胞,附着的细胞一般呈扁平状,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体积,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少量高而基体。有的细胞穿过基膜进入管壁上皮。4.即将再次产卵的输卵管的结构 受损的输卵管在下次排卵前会重新具备排出卵子保护卵子等生理功能,说明输卵管内部结构恢复了完整。由此可见,罗氏沼虾在每次排卵过程中,输卵管上皮细胞都经历了一个类似死亡与更新的过程。 光镜下观察即将再次产卵的罗氏沼虾的输卵管,发现输卵管结构恢复完整。管壁上皮由基膜和一层新的上皮细胞组成,结构同第一次排卵前管壁上皮一样。在个别即将再次产卵的罗氏沼虾中发现,输卵管外侧的细胞形成连续的一层,包围在管壁上皮外。原来的管壁上皮细胞排向管腔,细胞周围存在大量的空隙。两层细胞之间无明显的基膜,由分泌物隔离。5.产卵后,管壁上皮细胞多数破裂、死亡,而输卵管外部形态仍能保持完整,这与细胞连接及基膜外吸附大量结缔组织和细包有关。罗氏沼虾管壁相临细胞之间存在大量的细胞连接,主要为桥粒和间隔连按。当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内含物排出后,细胞之间的连接依然存在,保正了管壁上皮的连续性。同时,基膜外吸附的结缔组织和外源细胞增多,基膜增厚,这些都保证了产卵后输卵管外部形态的完整,维持了沼虾体内环境的稳定,为管壁上皮的逐渐恢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