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张,人类的发展需求和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紧张,而城市则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无序的城市化也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灾害等一系列“城市病”,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人类的不断探索和反思,一种以清洁、健康、高效、宜人为特征的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也面临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把武汉逐步建设成为富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2000年,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崇兰也提出武汉应建成国际性生态城市的建议。这都为武汉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此来探索资源、环境、人口压力日益加大趋势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对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研究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相融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各项要素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及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从生态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和建设条件;再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武汉市2000-2007年的统计年鉴,结合武汉城市建设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武汉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运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层次分析(AHP)等方法对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最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相关原则,提出武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并为武汉实现此目标从管理、政策、科技、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举措和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