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而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决定从时间管理这一个体对待时间的价值以及时间使用方式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入手,目的是探讨农村初中教师时间管理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时间管理对职业倦怠的产生、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为有效的提供干预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Educational Job Burnout Inventory, EBI)和时间管理问卷(Time Management Iventory)对四川省阆中市地区162名农村初中教师进行考察,并对结果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论(1)农村初中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时间管理水平良好,存在轻度的混乱倾向。时间管理高低水平组的职业倦怠存在统计学差异。(2)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情绪衰竭差异显著,未婚教师人格解体水平显著高于已婚教师。班主任比非班主任体验到更多的情绪衰竭感。36岁至45岁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显著高于25岁以下教师和26岁至35岁教师。中专学历的教师目标设置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而46岁以上的教师目标设置与26至35岁的教师差异明显,前者得分显著高于后者。(3)农村初中教师的目标设置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时间安排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时间自控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混乱倾向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4)农村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总体水平可以对职业倦怠各个维度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解释变量增量达到显著性水平。(5)农村初中教师时间管理各个维度下,混乱倾向与时间自控对情绪衰竭影响最为明显;时间安排对低个人成就感的影响最为明显;时间安排与混乱倾向可以显著的预测人格解体。根据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时间安排、时间自控以及混乱倾向共同作用来影响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