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相关问题,虽然2008年5月开始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在调解渠道的设计、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而且这些弊端已经成为制约劳动纠纷解决的瓶颈。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司法化改革将无明显的成效,劳动者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全面根本的保障。因而笔者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从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在分析利弊与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合理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作为一个整体问题加以研究,提出的关于争议处理机制中的不足之处与改进建议涉及整个机制的各个环节。本文首先对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相关定义进行界定,详述了劳动争议的定义和分类,具体地阐明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制度,清晰地呈现出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对劳动争议区别于其他争议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在对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发展中经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本文在第二部分中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对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等相关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的劳动基准立法仍不完备,这是导致劳动争议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而且我国并没有就个人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也无法在合理划分劳动争议类型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应高效合理的争议处理机制;工会的双重身份由于缺乏独立性而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工会组织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导致委派成立的工会占行业的大部分;调解制度中由于缺少独立的第三方而导致调解的公信力状况堪忧,调解结果因为缺乏强制执行力而更使棘手之问题雪上加霜;劳动争议中仲裁作为必经程序,缺少仲裁制度所应当具备的灵活性,同时也违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对仲裁员的资质要求既不明确也不适宜,极易导致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处理效率低下和公平缺失;在上述的途径均不能使当事人间的争议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采用诉讼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的倾向性严重。调解与仲裁程序之间的衔接程序缺失、裁审关系的严重脱节,以及法院裁判与劳动仲裁法律适用中的标准不一致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发展的重大原因。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探讨这些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首先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司法倚重模式,凸显了劳动争议的专门审理机构——劳动法院在设立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以瑞典为代表的力量均衡模式国家提供调解机制与当事人非完全自由的启动并行不悖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再次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专业权威模式国家,将劳动争议划分为利益争议与权利争议,这类国家虽然使政府和法院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弱,但却将劳动争议推向了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部门予以解决的独特方式。第四是法国为代表的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模式,将劳动争议区分为个人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最后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准司法模式,这也是与我国最为相似的一类国家,将劳动争议交予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在分析了其他国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重视完善的劳动立法与劳动争议专门的处理机构的重要性与高效性,并论述了以或裁或审的制度代替仲裁作为诉讼前置程序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笔者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中,在总结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不足之处与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合理化建议。具体包括:首先将填补立法空白与统一法律适用作为发展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区分劳动争议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争议设计相应的高效处理模式;其次加大对自主协商机制的鼓励,转变工会组织的发展思路,建立具有实效的工会组织,发挥其代表职工的作用;再次提高调解的公信力,明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切实发挥调解的作用与优势;最后,完善仲裁与诉讼程序中的不足之处,建立调解、仲裁和诉讼有机贯通的争议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