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主性性问题的研究贯穿了福柯哲学历程的始终,而主体概念的形成又和人的构思有着紧密的联系。福柯的主体观揭示了在知识——权力构型中主体是如何被生产的,它的存在受制于规范性力量。福柯认为现代性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对主体盲目的相信。而主体的构建方式一开始就是存在着矛盾的,随着矛盾的深入,主体的构建走向了失败。在认识论层面,主体受限于知识型。知识型作为一个封闭的装置规定着事物的秩序。按照知识型的原则,人们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每一个知识型下相应的知识。对于“人是什么”问题的研究是现代知识发展所致力于获得的结果,而现代知识型又来自于“三个对子”的奇怪建制,这三个对子分别是:先验与经验、我思与非思、起源的退却和返回。伴随着现代知识型自身矛盾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知识型走向瓦解,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模糊以至消失。语言具有了统一一切的位置。在社会实践层面,权力技术日益精湛,主体的塑造权力从显性的霸道走向隐性的操弄。权力捕捉着我们的每一个关节,塑造着每一个细节并发展出一整套规训的技术。权力的最高形式是自动的运行,让人感觉不到权力的存在并完美地支配人的行动。更为要紧的是,权力还善于隐藏自己,例如它在对性经验进行细微管理时还让人在表面上认为对性的管制松懈了、性行为的禁忌变少了。不过权力并不总是显示着“肆虐”的特征。在古希腊时期,主体的技术自有一套不同的生存美学。福柯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人们生存风格的考察,发现那时并没有今天权力的身影。当然福柯并没有倡导复古或是照搬古希腊人的做法与行事风格来应对今天的局面。在对前经院哲学时期哲学的考察中,福柯发现了权力的隐秘起源。在古希腊时期,今天的权力是不存在的;在罗马时期,权力的作用和能力是微弱的;在基督教道德观和法则开始盛行的时候,伦理主体的形成方式才开始走向他律。福柯的诊断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主体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传统的主体观和主体在今天所面对的真正境遇之间产生了错位。人们对主体的迷信是产生现代性问题的最终根源。在探究人是什么的时候,人本身却被消解了。在相信人道主义的同时,对权力的揭露让人发现自身的困窘。福柯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方案倾向于全盘否定主体,或者直接摧毁主体。只要我们有主体这一概念在意识中存在,或者我们试图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或者原则,那主体性问题就会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再次出现。形成了的主体不仅在纯粹的关系中服从于外在的秩序,也服从于个体嵌入规范性装置的秩序。主体性问题背后其实是哲学观的问题。福柯与众多后现代思想家一样反传统形而上学,反对同一,承认多元。解构主体在于承认主体遥远的历史,在于从历史的眼光来追溯主体朴实且高贵的起源,对主体的反思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福柯始终关注主体问题,而主体的命运也就是人的命运。即便我们不去全盘否定主体,也应该从他的批判中获得许多重要启示,来思考我们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主体。在经历了尼采、弗洛伊德、福柯等人的深刻怀疑之后,西方哲学需要思考该如何回应他们的批判。
其他文献
在自我与记忆的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了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参照条件相比,自我参照条件下具有更优的正确记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条件的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呈现共变关系,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参照对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一致,分析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DRM范式是一种在实验中诱导联想性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以往研究表
以往的研究证实了情绪概念与垂直空间方位的相互作用,个体存在“积极=上,消极=下”的隐喻空间图式。负性的生活事件对抑郁个体的意义重大,情绪概念也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国内外少有研究探讨抑郁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了青少年中期(14-17岁)和青少年晚期(18-20岁)抑郁易感个体情绪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是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负性认知图式的。研究一采用量化的研究方
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经常会面临坚守道德准则或者是违背道德准则的选择,由此会产生基于道义性的判断或者基于功利性的判断。以往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在探讨直觉和推理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伴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发展,众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身体的感觉和状态会也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温度、环境脏净程度以及气味等具身
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失败以及马克思理论被当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曲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背景下,马尔库塞延续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提出了具体哲学的思想,即通过海德格尔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融合,以此来重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激进革命理论的本质。首先,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论述中看到了隐蔽的“物化”批判,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个体都处在一种“被抛”的情景中,在这种情景中,此在与其他此在生活在共同世界中,“被抛”情境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抑郁症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心理疾病之一,而经过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污名是阻碍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障碍,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抑郁症污名的研究集中于对污名成分、结构和干预手段的探究,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较少。而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够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对抑郁症污名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前人研究多将社会距离作为抑
产出效应理论预测,提取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在测试阶段出声提取由于作答时产生语音信息会比没有语音信息的隐性提取对外显记忆产生更显著的促进效果。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阅读模式有明显不同,主导阅读模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发声提取的记忆效应。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随着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发声提取的记忆优势是否一直存在。为了探讨阅读主导模式的改变是否影响发声提取策略在各年龄阶段的有效性,本研
对他人动作意图的判断是日常生活与社交中必不可少的技能,由于长期的训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优于常人的预判能力。“镜像神经元”、“预测编码模型”、“前馈模型”都对运动预判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解释,但这些解释都以感知系统的加工为主要阶段,忽略了以语义表征为主的更高阶的加工。那么语义表征有没有参与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预判?如果参与了运动员的预判,会不会影响运动员预判的结果?本研究以动作——词交互视角探讨
对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进行的形而上学解读遮蔽了他政治思想的光芒,其政治哲学家的身份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是对斯宾诺莎本人的“轻视”,也是我们的一种损失。将斯宾诺莎的实体、自由、宗教批判和民主制国家等概念涵盖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还原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家形象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另外,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凸显出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也是本文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思想熏陶和理论
近年来,黑尔、卡米斯基等人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后果主义解读。本文不同意这种解读,试图为康德义务论立场进行辩护。一方面通过反驳康德式的后果主义主张进行间接意义上的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康德的文本直接表明其义务论立场。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重构三种有代表性的后果主义解读或改造。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黑尔。黑尔认为康德本可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义务论可以和功利主义相容。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卡米斯基。他主张康德虽然在基
幸福问题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的恒久主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学家对幸福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实现全人类解放,使人类获得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追求,相较于传统的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幸福的主体是立足于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幸福的探索和实现要依靠实践,因此马克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