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油两相体系相平衡特性的实验测试与计算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混相驱油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及温室气体地质埋存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CO2/油/水体系混相特性研究成为目前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利用表面张力消失法(VIT)对CO2/油相体系的相平衡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获得CO2/油相体系在不同油组分、不同温度下的混相压力。同时利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对CO2/油相体系的相平衡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基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较好吻合,进一步对CO2/水体系的相平衡特性进行了计算并获得与文献结果符合较好的结果。最后,本文利用计算方法对CO2-水/盐水-油三相体系的相平衡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以期指导工业实践。本文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1)采用表面张力测试和相平衡状态观测两种方法对CO2/油体系的混相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在表面张力测试实验中,油相为C10H22时,分别从26.2°C、47.7°C、58.1°C三个温度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体系的混相压力分别在6-7 MPa、8-9MPa、10-11 MPa左右,因此同一油相,随着温度的增大,混合体系的混相压力逐渐增大;当温度为47.7°C,油相为液体石蜡时,实验测得体系混相压力在7-8 MPa左右,与CO2-C10H22体系对比发现,同一温度下,随着体系油相碳原子个的增加,混合体系的混相压力逐渐增大。在相平衡状态观测实验中,清晰地观察到“泡点”出现的过程,且CO2/液体石蜡体系的混相压力和表面张力测试实验结果基本一致。(2)CO2/油体系混相特性的模拟计算研究中,同实验进行对比,油相为C10H22,温度分别为26.2°C、47.7°C、58.1°C时,混相压力为6.5 MPa、8.8 MPa、10.3 MPa,和实验结果一致;同文献进行对比,油相为C10H22、温度分别为20°C、30°C、37.8°C时,混相压力为5.33 MPa、6.53 MPa、7.61 MPa,和文献结果一致,且误差均小于4%。综合实验和文献对比结果可得,本文的模拟计算模型准确。(3)CO2/水体系的模拟计算中,模拟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增大,CO2的溶解度不断增大。在同一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增大,CO2在液相中的百分比逐渐减少,在气相中的百分比逐渐增大,而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体系在较大压力下会出现“交叉区”。此外,模拟计算结果和文献研究的结果趋势一致,即模拟结果较为准确。(4)在CO2-水/盐水-油体系的模拟计算中,模拟结果表明,盐水体系的气相分率和混相压力值均大于纯水体系,且盐水体系中CO2在液相的溶解度小,即含盐体系有利于混合体系的气化,但不利于CO2在液相的溶解。此外,含盐体系的气相粘度几乎不变,液相粘度先近似相等后增大。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面对学术评价乱象频发,宏观层面上系统梳理和探讨相关关键问题,有助于优化学术评价制度和解决实践问题。[方法/过程]基于宏观视角,首先厘清学术评价的理论逻辑;其
针对推行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趋势,以焊接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研究与实践对象,明确应 用型实验教学培养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验类型比重、实施“ 实验教
[病例] 男,52岁.因发热、乏力、咽痛伴右侧面颊部胀痛3天就诊.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8.6℃,脉搏89/min,呼吸19/min,血压110/80 mmHg.
本文针对"光照条件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探究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培养科学素养两方面谈谈实验教学体会。
<正>"注册证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在我国,第二、三类医疗器械要投入销售、使用,须先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或《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食药监部门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