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三种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以及两者混合的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应将二者相结合,但如何结合却众说纷纭,也就是对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边界缺乏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资产专用性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衡量一种机制优劣的标准是其交易成本的高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共同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这三者也就决定了治理结构的选择:资产专用性越强的资源,其治理方式越靠近统一治理(计划机制);相反,资产专用性越弱的资源,其治理方式越靠近市场交易(市场机制)。具体到制度的层面,主要是剩余控制权、索取权的分配机制,谁拥有较多资产专用性强的资源,谁就应该拥有更多剩余控制权、索取权。因此,资产专用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清晰地界定大学与市场的边界,从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上进行革新。大学与企业是不同的,大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必须与企业有所区别。首先,大学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需要寻求大学教育资源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的非对称分布,均衡各方利益;第二,大学是非营利性组织,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对大学进行了投资而且承担了剩余风险,他们理应获取治理大学的一定权力,分享大学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第三,大学的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更稀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各资主体的激励不足,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欠佳,大学教育资源流失与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目标、原则和内容三个层次提出了进行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构建的对策。首先,制度构建的目标应定位在实现大学的基本职能,保障各投资主体利益的实现;第二,制度构建的原则主要包括分类指导原则、风险控制原则、剩余权力共享原则等。第三,制度具体内容的构建,包含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授、学者等资产专用性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