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觉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活自主和生命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和感受,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随着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人作为意义性的存在,追寻生命的价值,无法忍受生命的“无意义感”。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着“无聊”“空虚”“焦虑”,甚至轻视、放弃生命等现象,这正是缺乏生命意义感的表现。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确保其生命质量,既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又关系到其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提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梳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厘清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概念,借鉴生命意义相关理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重点采用生命意义感测量量表(PIL)对1185名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义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
从总体水平看,被调查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平均得分95.83(量表总分为20-140分,得分92以下者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的大学生占42%,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的占39%。
分类别情况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差异,男生的生命意义感各项得分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在生活目标、生命价值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年级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显著;在生命价值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专业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差异,理工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高于人文社科;在生命价值、生活自主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学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差异;985、211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上比其他类型学校的大学生高;家庭氛围非常和谐、亲子关系非常好和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更高。
对大学生群体的随机访谈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问卷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比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内容,进而总结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完善;家庭的生命教育奠基不足;学校的人文教育有待突出;部分非主流媒体的生命价值偏向等方面。基于生命意义感相关理论,结合调研结果,从个体、家庭、高校和媒体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建议:大学生自我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品味积极的生活体验;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合理的教育方式,展开积极的生命对话;高校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丰富生命教育活动形式;媒体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树立积极的生命榜样等进而使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首先梳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厘清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概念,借鉴生命意义相关理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重点采用生命意义感测量量表(PIL)对1185名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义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
从总体水平看,被调查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平均得分95.83(量表总分为20-140分,得分92以下者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的大学生占42%,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的占39%。
分类别情况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差异,男生的生命意义感各项得分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在生活目标、生命价值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年级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显著;在生命价值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专业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显著差异,理工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高于人文社科;在生命价值、生活自主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上,不同学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差异;985、211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上比其他类型学校的大学生高;家庭氛围非常和谐、亲子关系非常好和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更高。
对大学生群体的随机访谈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问卷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比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内容,进而总结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完善;家庭的生命教育奠基不足;学校的人文教育有待突出;部分非主流媒体的生命价值偏向等方面。基于生命意义感相关理论,结合调研结果,从个体、家庭、高校和媒体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建议:大学生自我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品味积极的生活体验;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合理的教育方式,展开积极的生命对话;高校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丰富生命教育活动形式;媒体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树立积极的生命榜样等进而使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