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协调旅游环境和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和管理工具。目前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这一方向的相关研究仍显薄弱,大部分采用定性描述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并且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对相应指标进行定量和综合评价,尤其在区域旅游研究中,因此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均也有待充实和完善。本论文通过选取长沙市和麓山风景名胜区两个不同尺度大小的研究区域,研究了从空间上对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定性评价,提供了在兼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建立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体系的方法思路,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借鉴已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部门收集的相关图件资料以及相关文本资料,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以长沙市和麓山景区为例,选取不同尺度的评价因子,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评价中存在的人为主观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空间上对不同尺度区域的旅游生态适宜度进行研究。两个不同尺度大小的区域采用了相同的评价方法,但其尺度差异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以及GIS分辨率的设置上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用地划可以分为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不可用地,长沙市适合于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较大,达到7549.66km2;麓山景区适宜进行旅游活动的用地共计4.65 km2,占总用地的83.54%。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沙市和岳麓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并结合旅游资源本身特点、旅游环境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分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类似区域旅游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提供借鉴,为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相对于传统评价采用的定性描述或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将地面信息的获取、数值计算和空间数据的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简单、直观、方便和快速的对旅游用地适宜性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极大地提高评价效率。在考虑人为主观性的前提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解决了单因素评价中存在的人为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最终使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定量和空间上有所突破,使生态旅游区的属性数据能在二维空间上表达,并充分体现了区域资源的空间差异,同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评价方法、过程和结果为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