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指在胆总管内出现的结石,根据结石初发位置可将其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secondary choledocholithiasis)。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多指直接产生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其中大部分为胆色素混合性结石,少部分为蛔虫残体为核心形成的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则多指由胆囊排出坠入胆总管的结石。CBD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典型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夏克三联征,Charcot triad),在彻底清除结石前,上述症状多数会反复发作。既往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已成为诸多治疗中的首选,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势,然而部分患者经ERCP胆管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多次复发。这种现象也越发受到临床医师、学者的重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经ERCP治疗后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求进一步为临床实践中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指导,有效减少复发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消化内科因胆总管结石住院治疗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209例(首次行ERCP治疗,且无胆管切开取石外科手术史);其中52例在ER CP治疗后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另1 57例在随访期内未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通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胆道情况、首次ERCP手术情况等相关数据资料,采取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对相关因素分别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影响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9例患者中有52例复发,复发率为24.88%,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69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ERCP术前胆囊切除史、内镜下机械碎石术(endoscopic mechanical lithotripsy,EML)、结石数量≥2个、胆总管直径≥15mm、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a,JPDD)、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未行鼻胆管引流或(和)支架置入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含憩室内乳头、憩室旁乳头)(OR=2.271,95%CI:1.043-4.947,P=0.039),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OR=5.334,95%CI:1.922-14.801,P=0.001),术后未行鼻胆管引流/支架置入(OR=6.241,95%CI:1.651-23.598,P=0.007)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术后未行鼻胆管引流或(和)胆管支架置入、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碎石、有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结石数量≥2,胆总管直径≥15mm与胆总管结石复发密切相关。在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时上述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以减少胆管结石复发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