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的研究方法,以《伤寒论》流传较早的两个版本《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二者的流传历史,比较二者的篇章结构及字、词、句的异同,并对其中部分条文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史志目录及古籍中《伤寒论》的记载,分东汉时期、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朝以后五个时期梳理了《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的流传史。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均为《伤寒论》的早期传本,与流传甚广的宋本《伤寒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第二部分,从章节设置和条文异同两方面对《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两个传本进行比较。六经辨证条文是《伤寒论》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分完全相同、文字略异内容相同、内容异同、条文的分合、二者缺失和方药异同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通过比较,本文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南朝医师编写,是将《辨伤寒》十卷与“证治总例”以及南朝时期其它一些医学理论著作合编而成的版本,而唐本《伤寒论》则主要以南朝时期《辨伤寒》十卷作为底本。因为二书祖本相同,故条文有众多相同之处;因为二书编写不同,故二者差异明显。唐本《伤寒论》并非以《金匮玉函经》为底本,二书应属于并行流传。但二书与宋本《伤寒论》比较,更符合《伤寒论》原始面貌,因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第三部分,对两个版本中有争议的条文进行了重点探讨。《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中第176条的编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即“脉浮滑”是补言前面表里俱热的脉象,“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则是与表里俱热相区别。《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第141条“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经过考查,本文认为“三物小白散”是治疗因中焦虚寒致胸中寒实的病症。对二书共存的“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一条,本文认为,这条在联系上下文上具有一定意义,可以补充宋本《伤寒论》缺失。此外,本文对部分条文的分合进行了初步考查。以上部分条文的研究,充分说明了《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这两个版本对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