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不再满足于大众旅游带来的观光体验,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观念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公益旅游应运而生。公益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实现度假休闲的目的,而且能在不给当地环境及社区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帮助当地社区的发展。它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内涵丰富深刻,正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美国旅游产业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5500万名美国人参加过公益旅游,1000万人正在考虑参与公益旅游。目前国内对公益旅游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学术界对公益旅游的概念、内涵等仍处于浅表状态。本文认为公益旅游是志愿服务与旅游活动的交集,是旅游者因各种原因在异地进行的包含有志愿服务项目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它与旅游扶贫、替代性旅游、可持续旅游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在对国外公益旅游的理论及活动研究的基础上,以潜在市场大学生为例,探索国内公益旅游行为的模式,为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实践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公益旅游行为是指公益旅游者在公益旅游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该行为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旅游行为理论,尤以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理论为主,包括旅游者个人心理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二是志愿服务行为理论,以志愿服务行为动机理论为核心理论。本文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搜集相关数据。对公益旅游动机、外界阻碍因素、行为特征等重点内容采用因子分析法、频数分析法、交叉分析法等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公益旅游者在公益旅游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提升动机、猎奇动机、利他动机、亲和动机、文化动机等五种旅游动机,其中以提升动机为首要动机;外界因素对公益旅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其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内缺乏对公益旅游的关注及宣传、没有足够的相关信息及信息渠道、公益旅游组织较少等方面;在公益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进行公益旅游。最后,针对上海市大学生公益旅游行为的调查结论,笔者提出了促进公益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并强调提高国内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健全公益旅游市场要素才能最终推动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