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先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罩斯蒂娃(JuliaKristeva)在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转化和吸收,并把文本的这一特性称之为互文性。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特征。该理论正式被引入翻译界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提姆和梅森的著作《语篇与译者》一书中,在他们看来,翻译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目前,该理论的研究对象已由最初的文学翻译,渗透到实用文体翻译中,如广告、公示语、商标、电影名的翻译等。
公示语被称作“城市的名片”,一般说来,城市公示语都采用中英双语。然而由于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公示语翻译的错误比比皆是,故解决汉英翻译的错误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公示语主要是为在中国旅游、工作或经商的外国朋友提供服务,因此,该翻译必然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作者试图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公示语的翻译。
作者从介绍互文性理论开始写作这篇论文,探讨了不同的流派对互文的定义、及其分类和发展。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术语,互文性理论提出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建立在互相指涉的基础之上,因此它宣称作者已死,文本不再具有独创性。哈提姆和梅森的互文三维度及辨认转换互文指涉的模式,更是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作者先从语言、文化两个方面讨论分析公示语英译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尝试性地分析汉英公示语的互文因素,并提出了一个公示语的互文翻译基本方法,即“分析并捕捉互文信息一识别互文指涉一转换互文指涉”;最后从语言和文化互文两个层面提出了“套用”、“仿拟”、“音译”、“零译”及“文化替代”等五种不同翻译方法。
作者对合肥市部分公共场合的公示语英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合肥市总体情况较好,公示语翻译有很大改进,但错误仍然存在且屡见不鲜,诸多译文不符合英语的文化特征和语用习惯,译者缺乏相关的互文知识。论文最后,作者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部分问题公示语进行了重译。
该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简介。第二为互文理论、哈提姆的互文翻译理论,以及公示语的文献综述,为下一章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作者对哈提姆理论的实际应用、相应的翻译方法的提出以及对问题公示语的重译。第四章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