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介绍蔡家洼五音大鼓的重新发现和存留状况入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与田野口述材料的考察,对蔡家洼五音大鼓与其它各种名目的“五音大鼓”相互关系的梳理,首先厘清了蔡家洼五音大鼓与相关形式的学术边际,廓清了蔡家洼五音大鼓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具体目标;然后借助作为蔡家洼五音大鼓本体构成最为本质也最“鲜活可感”的音乐曲调,及其与已有说法中相关曲种唱腔曲调的比较分析,在排查相互间影响借鉴具体关系的过程中,给出笔者关于蔡家洼五音大鼓基本形态和曲种渊源的学术描述;同时,对于“五音大鼓”称谓中的“五音”之解及瓦琴作为伴奏乐器的特殊存在所引出的相关推测,也在研究梳理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客观上厘清并矫正了之前有关蔡家洼五音大鼓在音乐形态构成、曲种历史渊源、名称含义指称与特殊伴奏乐器等等方面的诸般认识与说法。本文认为,蔡家洼五音大鼓是从历史上京东北地区流传的“五音大鼓”中分衍、变异出来的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唱腔曲调的丰富性和伴奏乐器的独特性而独树一帜。在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与京东大鼓即“落腔调”关系密切,音乐曲调的构成则主要承继了承德四平调大鼓的影响,同时也与乐亭大鼓、平谷调大鼓和大兴再城营五音大鼓有着相互间的交流与影响。和同类鼓书或鼓曲形式相比,它不仅在艺术的构成上较为独特,而且在音乐的形态内涵上比较丰富多彩。是曲艺中一种十分独特而又珍贵的具备了“说书”和“唱曲”两种审美功能的鼓书暨鼓曲形式。关于“五音大鼓”的“五音”,笔者倾向于认为是指五件伴奏乐器,或者五个人的演出组合。瓦琴作为伴奏乐器的特殊存在,一方面说明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是民间艺人在运用其进行娱乐和谋生的过程中,偶然增加进去用以伴奏而延传下来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曾受到了清末陪都承德宫廷乐师的改造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