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结构构件在地震损伤过程中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历次地震都导致了大量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进程是当前结构抗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结构固有频率是能够准确反映结构性能状态的属性参数,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地震损伤过程中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研究,为揭示地震所导致的结构损伤机理,以及识别和量化结构的地震损伤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耗的RC滞变结构随机响应信息非完备的动力可靠度研究”(51108044),通过拟静力试验,进行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损伤过程中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试验设计了强度刚度不同的两组试件,每组试件为10根,试验采用MTS伺服加载系统对试件进行水平往复加载,测量构件在损伤过程中的固有频率。对于强度刚度相同的试件,分别改变施加的水平往复荷载幅值、水平往复荷载周期,探究水平往复荷载幅值、水平往复荷载周期对构件损伤时动力特性变化的影响,本次试验还用cras7.0软件测量试件损伤前和损伤后的固有频率。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次试验设计了三组不同的加载周期,分别为1.875s、2.4s、3.0s,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加载周期对试件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下降有一定的影响,当加载周期为2.4s时,试件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下降最慢;当加载周期减小(1.875s)或增加(3.0s)时,都会使试件在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下降加快。2.振动及动态数据采集系统cras7.0测量结果表明:损伤前与损伤后前三阶频率降低都比较明显,并且随着阶数的增高,降低的幅值变大。试件在整个损伤过程的前期固有频率下降较快,在损伤过程后期频率下降较慢。3.从固有圆频率的角度定义了损伤程度,并用该定义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固有频率定义公式,分析得到了加载荷载和构件位移与固有频率的关系式,并用此关系式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4.用matlab拟合了试件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变化的拟合方程,得到了用加载周期T和加载位移幅值A和加载次数N表达固有圆频率变化的方程,拟合方程表明加载位移幅值A和加载次数N对固有频率变化影响是一次线性的,加载周期T对固有频率变化影响是三次的。5.对试件固有圆频率拟合方程求一阶导,导数值表示试件损伤速率大小,导数值的绝对值越大表示损伤速率越快,结果表明:试件破坏时,损伤速率与加载次数成线性变化,加载前40周导数值的绝对值较大,固有频率下降较快,在加载40周后导数值的绝对值较小,固有频率下降较慢。6.对比刚度不同的两组试件试验结果发现:试件的刚度越大,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变化越显著,即刚度越大,损伤程度也越大。7.对构件损伤过程中固有频率平方的变化量与加载荷载变化量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其相应的关系式。
其他文献
该文对常见循环荷载(如梯形、三角形、矩形等)作用下单层地基的一维固结问题进行研究,得到了各种循环荷载作用下相应的解.同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常见循环荷载(如梯形
该文主要研究了加筋板结构在单面或双面与水接触时流固耦合自由振动特性.以结构有限元方法和用简单Green函数构造的二维流体直接边界元法为基础,利用交叉迭代技术建立结构的
该文首要工作是对同济大学真三轴仪进行改装,研制成功真三轴与平面应变相兼容的试验仪器,并简要介绍了该平面应变仪及平面应变试验,从而实现了在试验室内对实际工程中更为常
该文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工程,对新型的钢管混凝土环梁节点的细部构造、受力特点、破坏机理以及抗震性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包括
该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曲线箱形梁的空间位移模式、空间弹性分析、剪力滞效应、几何非线性分析和材料非线性分析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次建立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
该文对某四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宽箱梁桥进行静载试验研究.文中首先测试了预应力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束与金属波纹管道之间的摩擦损失,指出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
该文在矿山实测资料和现有地表移动变形理论的基础上,将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地表移动变形负指数函数公式中参数a、b的解算有对数改直法、加权法、迭代法等多种方法.该文
该文以某大型火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纵向框架-支撑原型结构为依据,将其模拟为一个三层三跨,增设消能装置的平面框架-消能减震支撑模型结构,首先对该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开始进入新建与旧房改造加固齐头并进的阶段。国内有大量的建筑物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及建筑物本身不可抗拒的老化,从而使建筑物
日本学者将张拉整体体系与单层网壳体系"杂交"而首次研制成所谓的"悬支穹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日本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该文进一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