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地处广州市边缘区的番禺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规律,重点分析了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情况,阐述了发生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提出番禺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论为:
1、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广州市近年来的发展背景和前人的相关研究,从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出发,认为广州市城市内边缘区为花都区、番禺区(含现在的南沙区);外边缘区为增城市、从化市。
2、遥感影像分类研究中,单纯依靠监督分类方法,影像分类精度难以提高,本研究在总结曾志远先生提出的LBV变换的基础上,对影像进行LBV变换之后进行监督分类,分类精度得到了提高,1992年、2000年、2005年三个时期的分类精度分别为:82.42%、86.33%、83.98%,能够满足本次研究的精度要求。
3、运用转移矩阵对番禺区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流向分析,认为番禺区在1992-2005年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在大幅增加,耕地大量减少,林地、未利用地有增有减;各类型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大量转移。同时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和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等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认为番禺区建设用地、园地、水域的动态变化情况均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1992年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但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普遍高于南部,并且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土地面积在逐年扩大,南部地区因受大量开发养殖水面的影响有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土地类型向土地利用程度低的转移。 4、本研究对建设用地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番禺区在1992-2005年间,建设用地主要在西北、东南、正北三个方位扩张。同时在广州市的辐射作用下,距离广州市中心距离愈近,建设用地密度越大,土地利用的强度也越大,但其辐射作用在55km之外不是很明显。
5、通过对番禺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发生这种变化的驱动机制,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房地产项目、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拉动了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同时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种植业在向园地、水产养殖转移。
6、最后文章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番禺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认为未来番禺区应建立高产的粮、渔、园、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对闲置的土地要重新开发利用,确保合理的建设用地的需求;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