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梅毒患者树突状细胞(DCs)的免疫功能,探讨DCs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基于DCs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从梅毒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加入rhGM-CSF、rhIL-4和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10天收获细胞。2.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3.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1a和HLA-DR的表达。4.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IL-12含量。5.分析表面分子表达率及IL-12含量与TRUST滴度的相关性。结果:1.在rhGM-CSF、rhIL-4和rhTNF-α的联合诱导下,培养10天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可以见到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的成熟DCs。2.梅毒患者组DCs表面分子CD80、CD83、CD1a和HLA-DR的表达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3.梅毒患者组培养基上清液中IL-12含量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梅毒患者组DCs表面分子表达率及IL-12含量与TRUST滴度都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1.无论是梅毒患者还是正常人,通过分离外周血得单核细胞后,加入rhGM-CSF、rhIL-4和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10天均可以得到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和功能的成熟DCs。2.梅毒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分泌的IL-12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人,提示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内后诱导DCs分化成熟,促使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介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3. DCs表面分子及分泌的IL-12与TRUST滴度都无相关性,反映出DCs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与病情的活动程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