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书信体文论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leu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缺乏专业研究机构和文论出版系统的中国古代,书信作为最基础的交流载体,依凭写法灵活、语言直白、感情真切等文体特性,在旧友学人的往来作答中孕育、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观点和思想理念,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批评形式——书信体文论批评。本文将书信体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在阐释文学批评理论的同时借助书信体的文体特质,揭示文论背后主体转换于虚实之间的话语策略,更深层次地理解唐宋时期文学批评的特质及发展演变规律。   第一章对书信体的概念、名称、特点等概念进行基础认知,并将古代书信体文论的发展划分为先唐、唐宋、明清三个时期进行宏观勾勒,为以后的论述奠定学识基础。   第二章着重分析唐宋时期书信体文论的发展状态。第一节从文体特性、行文结构、语言应用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将书信体文论与其他批评文体(序、跋、诗评、词话、选编批评等)相对比,显现特定时代、语言环境里,书信体所具有的三种特性(有效对话性、公私兼备性、意义多层性)。第二节将唐宋时期书信体文论中的问题意识进行概括。通过总结可见,此时书信体文论的关注点集中在以古文运动为中心的文学改革上。唐、宋两个朝代在这些问题上既有传承,也有矛盾和迂回,借助对“时文”评价、“文道”关系论辩、语言风格探讨、诗歌审美原则确立等四个焦点问题的考察,可以发现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许多重要的思想正是在学友、论敌之间的书信交往中逐渐清晰并确立起来的,书信体在传播文论思想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章的第三节将系统地对唐宋书信体文论发展的内外因和特点进行总结。   第三章以韩愈、苏轼作为代表,浅要讨论了书信体文论的交流传播对于作家文论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文人如何在与他人的切磋交流中实现观念的成熟。   从唐宋书信体文论的分析中,既可以看到社会时代风向对于文体的细致影响,也能看到文体中承载的大量社会信息,它们彼此互渗,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生存样态,也真实记录了文人在其中的感情冲突和意见分歧,为我们从多角度审视文人和文学批评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唐代李杨文学研究”为题,主要考察唐代关涉李杨爱情的诗、赋、传奇、笔记小说。李杨文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以李杨爱情(李杨故事)为核心的文学作品,也包括
本文立足于历史语料,通过分析古代汉语肯定应答词“俞”、“唯”、“诺”、“然”、“是”、“好”和“对”的语义发展脉络,考察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语用功能状况,系统地描述古
本文旨在以汤显祖为中心管窥晚明社会思潮。汤显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万历中期辞世。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便闻名乡里。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选择来看,他的科举、为官
梁实秋、林海音、唐鲁孙那一代人,既不同于张我军、钟理和等台湾本土作家,也不同于老舍、萧乾等北京“留守”作家。对于北京,他们不是异己者,不是客居者;但是在离开北京以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红色娘子军》。半个世纪以来,它所经历的文学载体与形式的演变使之成为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文本。本文尝试考诸《红色娘子军》载体演变的历史,并集中对电影
专用义和普通义并存并用,是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一种既常见也很重要的词汇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三种不同方向的词义运动类型:专用词语通用化、通用词语专用化以及
周作人自幼便对人的生死有着格外的敏感与关注,这也是他终生未尝释怀的一个问题。也许是由于先天气质、禀赋的原因,周作人从少年时期便开始执着的探讨人的生死问题。周作人以
本论文建构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以话语为基本单位,以人生发展、社会建构为基本内容、动力和方法,以体验性原理、关联性原理、公度性原理为基本原
《俄语风采大赛》是黑龙江电视台联合中俄两国相关主管部门、社会文化媒体,集多方资源合力打造的电视赛事。截止到2014年10月,该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受到了俄语爱好者的
香港曾经是全球三大电影制作中心(包括美国、印度)之一,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这一狭小的本土市场究竟是如何养活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影业的?香港电影业又是如何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