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常用的无聊状态量表,通过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等方法,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无聊状态量表。用此量表对呼和浩特市和天津市共7所高校的52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无聊状态的现状,并探讨大学生无聊状态与生命意义感二者的关系,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无聊提出理论性解释和有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1)自编的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a系数为0.75-0.80,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9,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因素分析表明四个维度共能解释变异的66.11%。(2)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大二学生的无聊状态比大-和大三学生严重;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无聊状态较其他专业严重;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学生其无聊状态显著低于没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自尊程度的大学生在无聊状态的各维度及无聊总分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F值在52.48~119.02之间,事后检验表明,自尊程度越高,无聊状态越低;分层回归结果表明,自尊对大学生无聊状态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值在-0.22--0.40之间(P<0.01-P<0.001)。(4)通过研究不同地区及个人背景和无聊状态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津地区大学生积极生命意义维度得分高于呼市大学生,消极生命意义维度得分低于呼市大学生;大二时期是大学生消极生命意义取向的高危期,大二学生消极生命意义上升,积极生命意义下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积极生命意义得分高于没有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而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在消极生命态度上得分低于没有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5)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聊状态各维度与消极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01),与积极生命意义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01);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对无聊状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包括无故缺勤、无意欲、无气力和无感动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能较好反映大学生的无聊状态。(2)大学生的无聊状态和生命意义感均在年级和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自尊程度的大学生无聊状态不同,自尊程度越高,无聊状态越低;自尊对无聊状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4)大学生无聊状态与消极生命意义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积极生命意义存在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无聊状态有明显的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