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贫困人口问题及其治理一直都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重要问题。多年扶贫开发的成效使得贫困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贫困治理依然严峻。特别是在新一轮贫困标准提高后,贫困人口将实现倍增,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突出,但是该区四县并不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震源和核心区、民族人口聚集区,革命老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这些基本的区情使得该区贫困人口问题具有各种特点,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判定该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贫困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和内容,如何从战略上、具体扶贫措施上以及制度、机制、组织保障上构建该区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的思路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运用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现状、成因、具体对策到制度、机制、组织保障等各个方面对该区贫困人口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共分为八章,各个章节层层演进,理论逻辑严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介绍。认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区域特征明显、贫困人口问题突出、典型意义较强,论证了选题以及文章框架的可行性。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主要对论文所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述评,集中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人口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灾害移民理论、主体功能区理论等进行分析和述评,在理论的指导下,对人口经济理论与贫困人口发展的探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研究、灾害移民理论与人口迁移研究、主体功能区理论与贫困人口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论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研究。主要从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的基本情况入手,对该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该区贫困人口的状况与贫困成因,对其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理论判断与总结。第四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反贫困模式研究。主要论述了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既有的反贫困模式及其成效与不足,借鉴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然后对一般反贫困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的情况,对该区应采取的反贫困模式给出了对策建议。第五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人口迁移与反贫困战略研究。主要从主体功能区以及灾害移民的角度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与反贫困之间的关系,并对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计量结果表明该区大致需要迁出20万人口以促进适度人口规模的实现,为该区人口迁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以实施人口城市化和灾害移民为重点的人口迁移的反贫困战略。第六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发展定位与贫困人口问题治理战略着力点。首先对其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发展进行了定位,并将该区域定位于重要的生态保障区、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合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区、特色农产品和生物产品产业基础,将贫困人口发展定位于满足其生存、生产、基本发展以及与区域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为重点的人口战略、以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为重点的迁移战略、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促进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的产业战略。第七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的制度创新、机制设计与组织保障。通过制度创新消除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的制度性障碍和约束,强调机制设计和建立完善的机制来保障相关政策措施的实现,重视组织保障来保障贫困人口问题治理中的若干环节顺利实施。第八章为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的启示。对开发式反贫困战略、地方特色的反贫困措施、政府主导的反贫困模式、对口帮扶的反贫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为生态脆弱区、限制开发区、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问题治理提供研究参考。论文的创新主要是:一是首次较为系统地对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进行研究,回应了当前对该区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需求,从而为今后该区乃至全国同类区域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本,丰富了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二是确立了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对贫困人口问题、贫困人口问题治理、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与模式、制度安排与组织保障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理论框架的确立为丰富贫困理论以及该区贫困人口问题治理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三是分析了该区贫困人口问题的特殊性,指出了该区贫困人口问题与一般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异同,研究了相关因应对策,为其他生态脆弱区、限制开发区等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四是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对该区的人口迁移策略和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讨论和测算,探讨了人口迁移与反贫困之间的关系,可能对未来该区域生态移民提供较好的研究参考。论文的不足主要是:一是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论文在分析了人口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灾害移民理论与主体功能区理论,并以此作为全篇的理论支撑,但后续研究如何与理论紧密结合稍显不足。二是对国内外的反贫困的经验归纳性分析和总结不够,论文或多或少涉及了相关反贫困经验,但在进一步的比较与总结性分析中还做得不够。三是论文的案例观察不足,没有就龙门山后山某区域或某人群作出更进一步的经济学、社会学观察和思考,并以此作为论文观点的支撑和辅助。四是计量方法运用还不足,受制于方法适用性,本文未能构建具有说服力的数学模型对文中观点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