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基于耐用消费品特点:一次性支出大,购买和消费具有时间的非同步性和空间的分离性,应该将耐用消费品消费和非耐用消费品消费分开研究。提高耐用消费品消费,能改善居民生活。因此,本文提出:通过研究我国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各个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并进行区域性比较,希望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利于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同时,我国城乡差异较大,考察我国20世纪末的体制改革,发现其影响范围集中在城镇,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贴近现实情况,本文选择城镇居民作为我国耐用消费品消费的研究范围。(1)通过对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而从宏观角度分析较少,为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学者对我国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借鉴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成果,选择微观因素的宏观代理变量,对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进行研究。(2)通过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发展轨迹的研究,发现:通过耐用消费品“消费热点升级”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发展阶段的划分结果,与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率历史变动图划分结果一致。并通过对五个阶段的状况描述及分析,发现:第一,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变动趋势与可支配收入相一致,但前者波动幅度较大;第二,制度变迁对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较为复杂: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变动趋势与住房支出相一致,但后者波动幅度较大;而与教育、医疗支出呈现出不完全一致的变动走势。(3)将影响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部分,理论分析发现:第一,经济因素包括可支配收入、商品价格和产品结构;非经济因素包括:制度变迁、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等。第二,经济因素是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非经济因素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影响较为多样:首先,高等教育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和住房体制改革等制度变迁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会根据所处宏观环境的不同产生相应的作用效果。其次,人口数量一定时,若老人和小孩所占比重较大,则家庭改善生活的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就较低;若老人和小孩所占比重较小,则家庭购买动机和购买能力均较强;人口结构一定时,家庭规模越大,耐用消费品利用率越高,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概率越大,也就是人口增长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示范效应”在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时表现尤为突出,并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最后,消费环境是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选择过程中的客观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加。(4)采用宏观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进行研究,总结回归结果,对应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而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地区差异。医疗、教育支出对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呈现负向且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东、西部地区,住房支出对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正向影响均不显著,但在中部地区是显著正向;人口增长对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是显著负向,但在东部地区呈现负向不显著结果。因此,在本文政策建议部分,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