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基、锑基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较高的理论容量,与日益增长的高能量密度储能元件的需求相一致,因此近些年来得到了热点关注。然而其脱嵌锂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较大的体积变化,使得锡基、锑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较差,研究表明,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的主要途径有:纳米化、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与碳复合。纳米化有利于改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惰性成分可以为脱嵌锂过程中提供一个分散活性中心的基体;与碳复合可以提供缓冲体积变化的基体,同时也可以利用碳材料的高电子导电率来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且对电极材料整体容量有贡献。本文主要通过与碳材料的复合来提高锡基、锑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维Sn/CNT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复合物中Sn具有良好结晶性,而碳则呈现无定形态。研究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的组分和形貌有一定影响,只有当两者都得到有效控制时,SnO2才能被完全地还原。在650℃下反应2h试样的Sn棒直径约为40~50nm,包覆碳膜厚度约为4~5nm厚,与纯Sn(100nm)相比,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提高,在50mAg-1下充放电速率20个循环后,复合物仍保持在350mAhg-1,而纯Sn的容量则快速衰减至100mAhg-1。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Sb/G复合物,复合物呈现“三明治”结构,细小的纳米颗粒Sb(50~100nm)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的片层上及片层间。对Sb/G复合物及其相应的纯Sb的电化学性能作对比,可以发现石墨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材料体系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 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CoSb3/G、CoSb2/G、CoSb/G复合物,这类复合物均呈现“三明治”结构,细小的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的片层上及片层间,其中CoSb3/G中CoSb3颗粒尺寸为5~10nm,CoSb2/G中CoSb2颗粒尺寸约为20nm,CoSb/G中的CoSb颗粒尺寸为20~40nm。对Co-Sb/G复合物及其相应的Co-Sb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作对比,可以发现石墨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