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综合性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许多患者常同时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脓毒症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凝血系统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时炎症级联和凝血级联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脓毒症的恶化;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则可抑制失控性炎症反应,可能会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患者在伴有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出血倾向时,在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时需要采用采用无肝素抗凝治疗以减少出血的风险。但有学者认为,采用无肝素抗凝治疗,有可能会增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进一步增加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目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不同抗凝方法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BP治疗的7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方式的不同分为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了解原发病构成,感染部位,CVVH治疗剂量和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统计BUN、Scr、WBC、PLT、PT、APTT、TT、INR、Fg等。组间及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h、48h临床指标变化,分析CVVH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分析CVVH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VVH治疗后,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BUN、Cr均有明显下降,但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VVH治疗前根据APACHEIII预测的死亡率:无肝素组为89.62±15.79%;低分子肝素组为90.19±13.49%,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8天存活率:无肝素组为38.46%,低分子肝素组为50%,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VVH治疗后,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好转。两组PLT值、PT值、APTT值、TT值、INR值、Fg值均比治疗前降低,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肝素抗凝CBP治疗与低分子肝素抗凝CBP治疗均能有效的改善脓毒症的临床和生化指标,减轻病情,提高存活率,但是两组存活率的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无肝素抗凝CBP治疗与低分子肝素抗凝CBP治疗均能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且两组间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CBP治疗改善凝血系统可能不仅仅是由于抗凝,而无肝素抗凝可能并不会增加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无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抗凝CBP治疗后PLT均有所降低,且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相比低分子肝素抗凝,无肝素抗凝可能并不一定会增加PLT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