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鄂东地区文化融合与变迁――以墓葬为中心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诸候强并弱,地处周室南土边缘地带的今鄂东地区,受到了强烈的政治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这一地区商代和西周时期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且与南方百越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在楚人势力和长江下游吴越邦国的交锋争夺下,又融入了吴越文化和楚文化。政治区域的分割变动、大规模人群的迁徙流动和同一族群不同阶层命运变化,都给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带来了多层面的影响。墓葬作为反映时人生活和文化面貌的重要载体,是今天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参考。本文试以目前鄂东地区出土的东周时期墓葬为主要依据,按照历史的不同阶段,分析该地区各文化因素的交流融合。  本文分析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早期文化融合;春秋时期文化融合、战国早中期文化融合、战国晚期文化融合和结论。受以汉阳诸姬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影响,春秋早期鄂东地区大体以长江为界,江北地区中原文化拥有较大影响,百越文化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另有部分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因素。春秋中期后,楚文化因素渐渐增多,从开始的独立存在到后来楚、中原、百越等文化因素同出一墓。春秋晚期,该地区的文化融合速度加快,鄂东地区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进入战国时期,因战乱动荡以及楚人“实广虚之地”政策导致人口迁徙,给鄂东地区带来大量新的外来文化因素且进一步加深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因素主要有中原文化、土著文化、百越文化、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主要表现有:身份较高的土著贵族楚化,表明土著上层向楚人的靠拢;有的楚人墓葬中包含有中原文化因素、土著文化因素的器物;有些器物一身而兼有多种文化特征;赤壁土城则有楚人与土著人葬于同一墓地现象。战国后期,因楚国军事失利,人口迁徙力度进一步加大,楚国政治重心东移,秦文化乘势而入,鄂东地区面临更进一步的文化融合。经过东周时期数百年的政治激荡和文化融合,鄂东地区由周邦边僻蛮越之地,逐渐成为有着较高发达文明的区域。
其他文献
报载,如今在晋西北的宁武县,老百姓上访的少了,对政府的怨言小了,搞建设积极性大了,各项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这是该县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从小事抓起,推行“干部常敲
随着胶印机的机身长度变得越来越长,提供联机上光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KBA早在8年前就已经开始朝着联机上光、联机整饰这个方面逐步发展.首台可进行4+4或5+5正反面印刷的8色
期刊
病例与家系作者遇到 1家 6例家族性Bell氏麻痹 ,现报告如下 :先证者 ,男 ,44岁。 1997年 12月 11日因受凉后突发右眼不能闭合 ,口角偏向左侧 1天为主诉而就诊入院。入院时体查 :
期刊
一、用汽油、煤油清洗墨辊、橡皮布的方法必须淘汰rn近10余年来,我国平版胶印印刷工艺、印刷设备、印刷材料发展很快,胶印已成为印刷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生产方法.与之相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