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诸候强并弱,地处周室南土边缘地带的今鄂东地区,受到了强烈的政治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这一地区商代和西周时期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且与南方百越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在楚人势力和长江下游吴越邦国的交锋争夺下,又融入了吴越文化和楚文化。政治区域的分割变动、大规模人群的迁徙流动和同一族群不同阶层命运变化,都给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带来了多层面的影响。墓葬作为反映时人生活和文化面貌的重要载体,是今天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参考。本文试以目前鄂东地区出土的东周时期墓葬为主要依据,按照历史的不同阶段,分析该地区各文化因素的交流融合。 本文分析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早期文化融合;春秋时期文化融合、战国早中期文化融合、战国晚期文化融合和结论。受以汉阳诸姬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影响,春秋早期鄂东地区大体以长江为界,江北地区中原文化拥有较大影响,百越文化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另有部分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因素。春秋中期后,楚文化因素渐渐增多,从开始的独立存在到后来楚、中原、百越等文化因素同出一墓。春秋晚期,该地区的文化融合速度加快,鄂东地区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进入战国时期,因战乱动荡以及楚人“实广虚之地”政策导致人口迁徙,给鄂东地区带来大量新的外来文化因素且进一步加深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因素主要有中原文化、土著文化、百越文化、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主要表现有:身份较高的土著贵族楚化,表明土著上层向楚人的靠拢;有的楚人墓葬中包含有中原文化因素、土著文化因素的器物;有些器物一身而兼有多种文化特征;赤壁土城则有楚人与土著人葬于同一墓地现象。战国后期,因楚国军事失利,人口迁徙力度进一步加大,楚国政治重心东移,秦文化乘势而入,鄂东地区面临更进一步的文化融合。经过东周时期数百年的政治激荡和文化融合,鄂东地区由周邦边僻蛮越之地,逐渐成为有着较高发达文明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