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关怀的关系是温暖的,充满关怀的世界是美好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怀教育理论重视师生间关怀关系的形成,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关怀教育理论被引入国内之后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如今国内与关怀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结合当前幼儿园虐童事件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工作幸福度,师幼间关怀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了 F幼儿园为样本学校,4名老师及其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教师的关怀动机、关注和动机移置的意识状态以及关怀行为、幼儿的关怀回应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质的分析。基于关怀关系理论,研究者对师幼互动中的关怀进行了现实审视发现,真正的关怀关系呈现了以下特征:首先,关怀源于类似“母爱”的情感和责任感;其次,教师如其所示的接纳幼儿的一切,以开放和不加选择的态度倾听、观察和感受幼儿;接着,教师以理性和严谨满足幼儿需要;然后以民主平等为原则对做出关怀行动,最后,幼儿通过接受、确认、反馈的当下性行为以及积极的发展变化回报老师的关怀。但是,当前师幼关系中仍存在异化的关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个人利益出发关怀幼儿,忽视幼儿独立人格;在关注幼儿时不能完全接受幼儿的一切,不能用心倾听、观察和感受幼儿,动机移置环节对待幼儿需要马虎敷衍;在关怀行动环节操纵控制,不能与幼儿平等共处:而幼儿作为被关怀者也存在拒绝关怀、回应行为不当和积习不改的问题。通过对教师、幼儿园、家长和媒体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师幼冲突和关怀效果的延时性导致关怀动力不足,教师教育相关理念陈旧导致关怀认知偏差;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导致关怀能力不足;家长对虐童事件的过度恐慌造成了教师关怀的恐惧心理,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削弱了教师的关怀效果;幼儿园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缺乏人文关怀损耗了教师的关怀能量。为了建构关怀型师幼关系,教师方面应更新教育相关理念、提高自身关怀素养、培养幼儿关怀品质;幼儿园方面应减少教师无意义工作、创设关怀的园所环境;家长方面应该理解和信任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幼儿建立关怀的亲子关系;媒体需要多加报道正面的教师范例,重塑幼儿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各方面应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师幼间形成关怀的关系,提升师幼双方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