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发展观的转向及科学发展观对其的超越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西方发展观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直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全球发展问题,主要探讨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造,带动社会变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实践的不断展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了当代西方发展观从传统发展观向新发展观的转向。传统发展观主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提倡西方化,导致社会问题严重,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国家原来预期的发展目标没有实现。在这种状况下,人们逐渐转向注重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新发展观,但是由于新发展观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使这种发展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之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观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大大超越了西方新发展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通过分析新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和科学发展观对新发展观的超越,力图对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使人们对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和清晰,从而使人们更加坚信科学发展观的优越性,也更好地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文分为七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传统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主要内容。近代以来,西方许多思想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等人的理论都为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做出了贡献。他们虽然在关于经济增长的途径上有不同之处,但其实质都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他们的经济增长思想成为现代增长理论的重要基础,是研究经济增长必须重视的出发点,也构成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主要理论渊源。而传统发展观的一整套话语产生和形成于二战后,由于当时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但经济依然落后,而且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当时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传统发展观因此被众多国家采纳。这种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并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就会自动发生有利的变化。该发展观过分强调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制度上和观念上实行西化,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照搬西方模式,以最终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传统发展观的缺陷及其严重后果。传统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美好生活。而且这种发展观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和状况作为出发点,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发展中国家全盘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把广大的非西方国家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本质上带有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发展观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却被看作是具有普世性的真理,将本来丰富复杂的社会发展,简化成唯一的经济向度,而将人和社会问题放置一边,导致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能消除贫困,也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而且由于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结果是效率提高了,但不公平的程度更大了,致使经济增长伴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并且带来了许多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追求高产出,使资源消耗巨大,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导致了生态、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见物不见人”,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使社会发展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之中,这种发展观使人变成了只知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割裂了经济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联系,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加剧了人的异化。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传统发展观向新发展观的转向,分析了新发展观相对于传统发展观的优越之处。传统发展观由于其理论的缺陷和在实践方面的不良效果,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传统发展观,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在对传统发展观不断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能带来社会进步,而要使社会得到发展,就必须扬弃传统发展观仅仅注重经济增长的观点,转而重视基于文化价值的综合发展,重视资源和环境,重视人的发展,也就是实现向新发展观的转向。新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片面增长,要重视除经济以外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要从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甚至一些学者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主张把发展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中来研究;新发展观重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认为经济的发展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要重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人的发展不能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发展的能力,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新发展观把人的活动及其发展作为发展理论的核心和研究主线,强调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同时也是发展的检验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该发展观力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自主地制定本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第四章介绍了西方新发展观的特点及不足之处。西方新发展观突破了经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这一狭隘的范畴,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综合的、持续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西方新发展观的特点是:发展的中心与主体不断扩展,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主张社会发展道路多样化,在社会发展模式、发展尺度、发展代价等方面比传统发展观认识得更加系统、全面;把人贯穿于始终,体现了该发展观的系统性、辩证性和协调性的结合。但是西方新发展观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发展的范围上带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倾向,而且在发展问题的解决上,还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参照系数;虽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但是仍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措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上,认识不明确、不客观,从而影响了各国对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虽然也重视人的发展,但这种人却是抽象的人,对人的现实的生存与发展认识不足,对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人们关注不足;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仍然把西方看作中心,把非西方国家看成是边缘,在实质上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没有给出发展中国家关于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的明确答案。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发展观面临的挑战。在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展观面临着众多的挑战。(1)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发展观和新发展观的挑战。一些学者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对二战后西方的发展观作了深刻的后现代解构,这表现在对发展主义话语和发展主义文化的后现代解构。他们认为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要强调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们质询发展的意义,抨击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单线发展观,主张第三世界各国摆脱西方现代性的价值尺度和西方主流理论所提倡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一条尊重各国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的“另类”发展方式和路径。(2)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它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众多的负面效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并且打着经济交流的名义,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与和平演变的策略,以达到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目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促进本国发展,或者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协调好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利益,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对西方新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国外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了西方发展观的有益的成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通过自觉的科学理论创新而形成。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西方新发展观的全面超越,这表现在:(1)在发展重心上,西方新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物质基础。(2)在发展目的上,西方新发展观倡导人的发展,但它的人是抽象的人,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本,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3)在发展要求上,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其基本要求,努力协调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边发展边维护”的道路,扬弃了西方新发展观过于重视社会问题的片面性和为了保护环境资源而限制发展甚至不发展的倾向。(4)在发展方法上,西方新发展观没有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5)在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利、共同繁荣的国际环境,这是对西方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人类活动有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商业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趋势下朝着高层建筑结构理发展,全新的施工技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总体规划 (开发方案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原则获得通过。该铁矿是我国南方地区已探明的最大铁矿床之一 ,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 4.3 4亿 t,矿石类型为磁
食盐加碘是居民补碘重要手段,是消除碘缺乏病最有效干预措施。南京市浦口区(原江浦县)碘缺乏病病人数为1.6万(1984年),被列为全省十大病区县之一,为碘缺乏病防治重点县。1985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应当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缓解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资源
<正>印度博帕尔MIC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共造成6 495人死亡20余万人深受其害这团曾笼罩着博帕尔的致命毒雾将永远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中时刻警醒我们
Objective:To model the monthly number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Methods: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以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富力煤矿-380南扩区18-2层工作面为背景,根据已发生的多次冲击显现分析了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提出从降低煤岩应力、降低煤体密度、建立综合监测预警、强化抗
一百多年前德国刑法学家冯·李斯特曾说过,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正如其所言,我国《刑法》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它在打击犯罪,保护法益的同
本论文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解释体系和思维框架,并借鉴吸收政治学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以纳西族政治文化形成因素
事故简介rn英国北海阿尔法平台位于阿伯丁东北部110英里(177.02784 km),设计能力为每天25万桶原油.周围有Claymore、Tartan、MCP—Cl等平台.Piper平台于1976年开始生产,至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