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CVS-11株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及其应用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gom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具有严格的嗜神经性,感染温血动物和人的后引起致死性脑脊髓炎,即狂犬病(Rabies)。全世界保守估计,每年大约55000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狂犬病主要来源于患病或潜在感染RABV的犬和猫。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犬群中75%以上的犬接种狂犬病疫苗能够有效阻断狂犬病的传播。为了根除狂犬病,一方面要加强犬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物狂犬病灭活疫苗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必要及时监测我国动物群体中狂犬病中和抗体覆盖情况,消除流浪犬。目前,国产动物狂犬病灭活疫苗免疫原性低,价格昂贵。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方法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和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它们都需要高质量、价格昂贵的异硫氰酸(FITC)荧光素标记的抗RABV N蛋白单克隆抗体,不利于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应用。因此研究简便敏感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经济高效的狂犬病灭活疫苗对我国狂犬病的防控意义重大。近二十年来随着体外转录RNA技术的成熟,人们建立了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有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RNA病毒。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始于1994年Schnell等成功拯救了狂犬病病毒SAD B19株。科学家们历经十多年矢志不渝的科学追求,不断地改进反向遗传系统,提高病毒拯救效率。国内外多种RABV弱毒株和疫苗株都已经被成功拯救,但是强毒株RABV在体外适应细胞能力差,拯救难度较大,国内外对RABV强毒株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还比较少。RABV CVS-11是1882年分离于法国巴黎一头疯牛,后经兔脑、鼠脑、细胞多次传代而成为一种实验室标准攻击毒株。CVS-11是WHO规定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用毒株。在我国,CVS-11已经被农业部批准为狂犬病灭活疫苗新兽药。鉴于CVS-11株广泛的实际应用特点,构建CVS-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RABV CVS-11株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其感染性cDNA克隆,进一步开展了狂犬病中和抗体诊断和病毒灭活免疫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狂犬病病毒CVS-11株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对本实验室保存的CVS-11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经分段克隆法,将CVS-11全基因组分四段进行PCR扩增,经多步酶切连接,拼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CMV启动子下游,并在G-L区域人为添加标签酶切位点BsiwI和SacII,方便以后鉴定及应用此系统。为保证全长重组质粒在转录时能产生精确的病毒3’和5’末端,在全基因组3’和5’末端分别添加锤头状核酶和丁型肝炎核酶序列,获得CVS-11株全长cDNA重组质粒pcDNA3.1-CVS-11;构建了表达CVS-11株的N蛋白、P蛋白、L蛋白和囊膜G蛋白的辅助表达载体pcDNA3.1-N、pcDNA3.1-P、pcDNA3.1-L和pcDNA3.1-G。全长cDNA重组质粒和4个辅助表达载体共转染NA细胞,传代后,经荧光抗体染色、RT-PCR和电镜观察形态,确定拯救出rCVS-11。在NA细胞上比较rCVS-11与野生型wtCVS-11的生长特性,结果证明拯救毒株rCVS-11和野生型wtCVS-11的生长特性具有一致性。建立了狂犬病病毒CVS-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第二、重组病毒rCVS-11-eGFP的构建及其在中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基于已经建立的CVS-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在CVS-11G-L处的BsiwI、SacII处插入eGFP基因,获得携带eGFP基因的CVS-11全基因组重组质粒,相似的方法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工作。借助于荧光抗体染色、直接荧光观察、RT-PCR和电镜观察等技术,鉴定得到重组病毒rCVS-11-eGFP。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重组病毒rCVS-11-eGFP在体外能够稳定表达eGFP,eGFP基因的插入对重组病毒rCVS-11-eGFP的复制和生长没有影响。将重组病毒rCVS-11-eGFP代替CVS-11用作检测抗原,建立了新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FAVN-eGFP。用该方法对29份犬和23份人血清样品中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同国际OIE参考实验室用国际标准FAVN方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一致率达96.6%。而且,FAVN-eGFP借助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判定结果,不需要应用价格昂贵的FITC标记的荧光抗体,FAVN-eGFP具有快速、经济、简便的特点。对部分血清样品进行了重复性试验,测定结果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差异。第三、重组病毒rCVS-11-G的构建及其灭活免疫原性研究。基于已经建立的CVS-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在CVS-11G-L处的BsiwI、SacII处插入另外一个CVS-11的G基因,获得表达双G基因的CVS-11全长重组质粒,相同的方法拯救重组病毒。最后,用荧光抗体染色、RT-PCR和电镜观察鉴定得到重组病毒rCVS-11-G。额外的G基因的插入对重组病毒rCVS-11-G的复制和生长没有影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rCVS-11-G的病毒颗粒长度比rCVS-11的长,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PCRs结果表明,在转录水平上,重组病毒rCVS-11-G糖蛋白mRNA表达量比rCVS-11多5.7倍。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亲本毒株wtCVS-11相比,不论颅内还是肌肉接种,重组病毒rCVS-11-G对成年小鼠的致病性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增强。通过病毒在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的内化试验,发现rCVS-11-G比wtCVS-11更容易逃逸抗体中和,进入神经细胞,这些结果都表明:与wtCVS-11相比,rCVS-11-G的致病性和神经嗜性都明显增强。将wtCVS、rCVS-11-G灭活后,分别用不同剂量免疫成年小鼠。当免疫剂量相同时,双G重组病毒比单G株能激发小鼠产生更高水平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同一毒株不同剂量免疫结果表明,小鼠产生中和抗体水平具有免疫剂量依赖性。灭活的重组病毒rCVS-11-G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灭活疫苗候选株。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解决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锉刀柄在手心准确定位方法;利用推力点,促使锯削技巧形成。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锉刀柄握法 推力点 锯削技巧形成    锉削、锯削是职业学校钳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锉削、锯削技能的学习是受握法、站立部位、身体动作、作用力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传统的握法(如《钳工生产实习》p35,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和构建了基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先进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新体系。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年画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内涵,更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杨柳青年画不仅蕴含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而且反映民间百姓的生活日常
目的提高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的认识与重视.方法描述近3年诊治的7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均无家族史,发病
STS教育思想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基于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文概述了STS教育思想的概念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学科学术规格的发展和科研业绩的不断提升,原有一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
早晨  太阳是一个娃娃  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  很久很久  才慢慢地  露出一个  圆圆胖胖的  红脸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进一步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平台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本文阐述了林业综合实验室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使林业综合实验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