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提高油菜籽产量的同时还需要对油菜籽的品质进行改良。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其品质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本文以不同时间采收的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为原料,研究了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主要脂肪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油菜籽的适宜采收期,为生产出高产量、高品质油菜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其中千粒重分别在终花后35d、32d和38d达最大值4.22g、4.32g和3.52g;油脂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2d和38d达最高水平41.3%、37.2%和31.4%;蛋白质含量分别在终花后29d、32d和35d达最高值27.36%、26.6%和27.5%。总糖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个品种分别在终花后38d、35d和35d降至最低值14.2%、15.2%和12.9%。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变化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湘杂油-753和中油-1358的变化不明显,而观音菜薹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明显上升,从1.1mg/g升至7.0mg/g。2.三个品种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总糖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他指标(蛋白质、油脂、硫代葡萄糖苷)间则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三个品种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3.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棕榈酸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8d和35d降至最低水平4.43%、4.18%和2.86%;硬脂酸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8d和38d降至最低值2.28%、2.25%、和2.13%。三个品种油菜籽的油酸含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在成熟后期分别达到最高值78.72%、63.21%和57.4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波动,其中湘杂油-753的亚油酸含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在终花后32d降到最低值8.18%,其他两个品种的亚油酸含量变化较小;湘杂油-753的亚麻酸含量呈现小幅波动趋势,而中油-1358的亚麻酸含量呈小幅上升趋势,两者分别在终花后35d和38d达到最高水平5.53%、6.53%;观音菜薹的亚麻酸含量呈先上升后又有所下降的趋势。长链脂肪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含量均较低,其中湘杂油-753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在终花后38d达到最高值1.51%,而另外两个品种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只是呈现一定范围的波动;三个品种油菜籽的芥酸含量本身很低,且采样时间已是成熟期固其变化不大。4.三个品种油菜籽的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油菜籽的硬脂酸含量和棕榈酸含量之间均呈现高度的极显著正相关,而油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棕榈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则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5.三个品种油菜籽的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湘杂油-753油菜籽的前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3.883%,其中千粒重、油脂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5d左右为湘杂油-753的适宜采收期;中油-1358油菜籽前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254%,其中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5d左右为中油-1358的适宜采收期;观音菜薹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7.836%,其中油脂含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8d左右为观音菜薹的适宜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