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京时报》从1906年10月18日在东北奉天(沈阳)创刊,到1944年9月并入《康德新闻》发行时间长达38年,在38年的报道中记录了东北地区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到伪满洲国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伪满洲国时期《盛京时报》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最具信赖的舆论宣传媒介,也是东北地区当时发行量第一对民众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之一。因而以伪满时期《盛京时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主办各项活动即“各项事业”进行考察,从而深刻阐释伪满洲国作为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我们对于一种社会形态的考察,需要借助很多手段。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往往一种社会形态发生转变,都会引起大众传播媒介相对调整和变化;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舆论引导、文化教育及审美情趣等影响,使公众思想和意识形态得到转变,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试图以东北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当时发行量第一位的中文大报《盛京时报》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深入分析、阐释“满洲国”时期以《盛京时报》组织和举办的各项活动“事业”,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切入点,进而深入挖掘和详细阐释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时期,如何运用大众传播工具构建其殖民文化意识形态,改变民众的思想状态及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状况。通过本研究,作者详细阐释伪满时期《盛京时报》以报纸名义组织兴办的各项活动,如“盛京赏”活动,《盛京时报》每年在“满洲国”分别以“科学”、“体育”、“文艺”、“语学”等名义评选出各方面的杰出人才;“京吉驿传马拉松大会”活动,以《盛京时报》的名义每年春季在新京(长春)和吉林国道上举办的“马拉松大会”体育活动;“满洲优良儿童表彰会”在“全满”各地选拔“优良儿童”若干名进行表彰,并组成“儿童使节团”赴日本进行交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盛京时报》组织和举办的这些活动“事业”,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日本殖民主义者强大的文化殖民构建的内容,因而对其考察是真实了解东北作为“满洲国”时期特殊历史社会形态全貌的重要途径,意义极其重大。本文作者认为日本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不仅是用武力侵占东北领土,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更主要的是日本通过《盛京时报》等大众传播手段对东北民众实施文化、教育、审美情趣、政治倾向、民族信仰、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完全转变,以日本殖民文化建构的形态改变东北地区人民的整体状况。这种殖民文化意识形态的构建在伪满时期《盛京时报》举办的各项“事业”中被完全、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盛京时报》主办的各项活动即各项“事业”,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有意识地、有步骤和层次地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构建的重要的内容。《盛京时报》主办的“盛京赏”活动可以成为日本殖民文化形态的基本模式被诠释,在当时东北社会,文化构建者抓住了文化中科学技术、文学、体育、语言等基本内容,建立了强大的“模范效应”,对受众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起到了殖民文化渗透作用。这种殖民文化构建的方式不仅以文艺、体育、语言、教育、旅行观光、慈善宣传等方面进行,而且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层面,利用《盛京时报》作为媒介以日本殖民文化的要求树立“模范”、“英雄”的效应,对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改变,以期达到改变东北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按照日本统治者的要求重新构建文化价值观念。本文认为在伪满时期《盛京时报》主办的“各项事业”中,《盛京时报》本身身份和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通过举办“各种事业”,《盛京时报》在伪满时期的社会角色已然从为日本殖民文化宣传社会角色转变成为文化构建的直接引导者和实施者。这一观点对我们研究伪满时期的《盛京时报》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及对其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