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章回小说无疑是这两个朝代的一代文学。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体裁,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代表了明清文学的最高成就。中国古代小说历来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发展到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诗入小说之风大盛。然而许多读者在阅读他们的时候往往只关心其中的情节,忽略了小说中韵文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在中国这个以诗歌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度,小说中的韵文已经和小说本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说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文结合一方面丰富了《水浒传》的语言表达,使其文辞凝练含蓄而又华美多彩: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环境的描写等不同层面上使得《水浒传》呈现出异与前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因此笔者想通过对其韵文的研究,为有关小说作者及其成书的过程做些探讨,为其提供一些新材料和新视角。本文先从小说韵文的文化渊源谈起,指出《水浒传》“韵散结合”的叙述模式源于宋元话本,并且清理爬梳了其中韵文的研究现状。在分类及数字统计的基础上,从内容、功能等角度,尽量客观全面的介绍了《水浒传》中韵文的总体面貌,就其韵文的特点,分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一)《水浒传》韵文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其最可能的原因是韵文的来源不一。除了作者的自创,也有直接承自话本或为后来加工者所增益。(二)每位梁山好汉出场时都伴随一首诗,由此形成很有规律的“出场诗”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没有出场诗的前十三回,可能也出自二手,而“出场诗”对【临江仙】【西江月】二词牌的习惯用法,似乎也说明《水浒传》大致以第四十回为界,前后两部分的韵文有可能出自二手。(三)文中围绕与鲁智深相关的两首偈语以及武松的出场诗,证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及“武松打虎”等情节也可能是后起的。(四)本文讨论了《水浒传》不同版本对韵文的增删情况,由此得出小说韵散结合形式在明后期发生了较大变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