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子争鸣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经过先秦各家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的选择,最终形成了汉代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汇道法思想的基本格局,给其后两千的中国政治社会伦理提供了基本的范式。庄子作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研究者众多,然而一直以来鲜有对其社会思想作深入系统之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庄子的自由精神过于张扬,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他在社会思想上的思索;另一方面,作为道家思想的传承者,庄子秉持的无为思想在剧烈变革的战国时期并不能有实际的作为。透过庄子自由与逍遥的境界,去探寻庄子更深层次的、更对于现实人间的解读与构想,以及最终无路可走再次走向精神虚空境界的悲剧意蕴,这对于完整地把握庄子(《庄子》),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想情状,意义殊巨。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庄子研究以及庄子社会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庄子社会思想相关文本作了文献考订,对庄子社会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界定。庄子社会思想是以庄子为主并包含了庄子后学的战国时期道家庄学的集合。第一章是论文的重点,着重分析了庄子社会思想的具体方面。庄子社会思想植根于战国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并且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持天道,塑造了“至人”这一治世者形象,认为治世者应该虚我、弃名,行大道而弃巧智,无为而治,并以壶子和浑沌为至人的代表。在批判其他诸家的基础上,庄子也构建了他理想中的“至德之世”。但是最后浑沌之死宣告了庄子“至人”理想的破灭。第二章分析了庄子社会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庄子内在思想的关系。庄子社会思想具有非现实干预性和多层次的解读性,对人性向善有着很强的依赖。庄子社会思想与其内在思想史互为表里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后世对庄子社会思想的解读,汉代庄学沉寂,魏晋玄学将庄学引向内化,同时也有继承庄子批判性的“无君论”进一步阐释了庄子思想中对现实世界的改革倾向,态度更为激烈。本章还分析了庄子社会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比较的可能性和缺陷。总之,庄子社会思想是先秦思想家对社会走向的一种探索,它最终走向纯粹的精神世界。分析庄子社会思想的产生和因由,更助于解释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形成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