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重要财务决策共有三项,股利政策属于其中之一,合理性较高的股利政策可以为净利润的分配确定一合理比例,一部分用于公司内部留存,另一部分用于回报广大投资者,合理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诸多股利政策并不合理,对于这些异常现象,传统股利政策无法合理解释。行为金融理论将管理者的非理性心理行为考虑到决策过程中,为股利政策的进一步探究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研究表明,过度自信这一非理性心理行为是管理者心理偏差中最为常见和稳定的,显著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制定过程。因此,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将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入本文,并参考传统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将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系统探讨了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对其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此作为基础,提出如何治理过度自信这一非理性心理的有关建议,进而规范股利政策。首先,确立本文背景、明确目的,并通过对国内、国外学术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确立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其次,股利政策、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与分析,分析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并引入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对当前常用度量过度自信的方法进行逐一分析与评价,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以股票期权法和并购频率作为本文用于筛选过度自信样本的具体标准,同时提出了过度自信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路径并提出假设;然后,选取上市公司2010-2014相关数据为样本,参考传统股利政策理论,确定研究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构建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与Tobit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结论,从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环境治理两个角度,为治理过度自信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