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淮河黄河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系统”试验项目和973中国暴雨项目外场试验资料中的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hIna New generation RADar,CINRAD)资料、气象部门和淮河水利委员会(淮委)收集的雨量计资料、淮委收集的蒸发和流量等水文资料,以淠河上游的响洪甸流域和佛子岭流域为研究区域,分别用地面加密雨量计测量的流域面雨量和雷达反演或外推的面雨量作为TOPMODEL(TOPography based hydrological MODEL)降水—径流模型的输入,进行降水-径流模拟和预报研究。研究内容和获得的主要结论有:提出了天气雷达波束阻挡的动态订正方法。以地面雨量计得到的面雨量为标准,利用2003年6月20日01:00GMT~7月12日00:00GMT的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分别用波束阻挡动态订正方法和固定的复合平面查找表(文中简称为静态波束阻挡订正)方法得到的雷达反演响洪甸流域面雨量系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动态波束阻挡订正方法进行雷达测量降水的结果好于采用静态波束阻挡订正方法的结果。在常用的相关方法跟踪回波运动的TREC(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差分图像的DITREC(Difference Image-based 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技术。个例分析表明:DITREC矢量场消除了TREC矢量场中由于回波型的迅速变化导致的一些无序矢量,使得DITREC矢量场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好于TREC矢量场。研究了TREC和DITREC径向分量与多普勒径向速度的关系。个例分析表明,不能简单地用多普勒径向速度对TREC和DITREC的性能进行评估。同时,TREC和DITREC矢量的径向分量与多普勒径向速度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降水系统移动方向与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风向的偏差。用加密地面雨量计网测得的面雨量和雷达—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或外推的面雨量作为TOPMODEL水文模型的降水输入进行了两个水库所控制的流域及其中一些子流域的流量模拟和预报研究。个例分析表明:TOPMODEL在所研究的两个流域是适用的,小流域模拟结果对降水输入相当敏感。用外推开始前1小时的雷达1小时累积降水和雨量计测值计算平均校准因子,对外推得到的雨量场进行校准后,可以明显提高外推1小时流域面雨量的精度,对外推2小时流域面雨量的精度也有所提高。小流域洪峰预报的预见期与流域属性和具体的降水过程有关。为了减小洪峰的预报误差,需要特别关注降水是否持续,以及可能的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