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着力解决农民收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进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特别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否在农村广泛的被应用,取决于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了解农民对技术、经营管理的需求。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培训,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尽早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通化市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公共产品供需均衡等理论,并进行实际调研,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了通化市农民的培训现状、培训问题及具体特征,深入细致地分析通化市农民的培训供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化市农民培训存在总体培训的供给不够;供给的主体类型和数量较少,供给不连续、不协调;培训的支持资金供给不够;乡镇专业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短缺;培训供给的形式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差等诸多问题。影响通化市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农民的性别、年龄、参加培训情况、培训对增加竞争力和收入的帮助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年收入、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要素,这些变量对参与培训意愿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的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应当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财政方面的资金投入,形成并完善稳定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对农民培训教育方面投入资本;进一步促进多方支持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农民免费职业教育培训,以突显出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制定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应考核制度,扩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合理设置农民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强化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扩充农民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农业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