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是后发优势理论和赶超战略向后起国家展示的方向。
新中国初期,中国经济非常落后,工业生产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极端低下,教育状况落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在此基础上,作为后起国家,在“一边倒”的外交形势下,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苏联先进技术,由此,中国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中国成为引进苏联技术成功的典范。
在苏联援助下,中国的工业化移植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技术基础上,中国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全面引进、学习、吸收、消化苏联技术,重视技术创新;注重技术队伍的培养。
苏联技术援助以援助中国成套设备为主,辅之以多种方式,不仅表现为在援建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援助、贷款方面,而且在人力资源方面、国营企业管理制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援助。在苏联技术援助中国的同时,中国建立了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和模式,包括计划经济体制、技术体制,还有苏联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特别是从苏联引进了技术管理模式。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对中国来说是技术引进,是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中苏已经结成政治和军事同盟,在经济上需要双边密切合作基础上,在两国中央政府的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下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但是,这种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的技术援助或技术引进完全取决于两国的国家战略及政治关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赫鲁晓夫着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增强,导致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同盟的破裂,最终苏联停止援助中国,中国从苏联(包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的道路被完全堵死。这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与20世纪苏联引进西方技术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别。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技术援助是及时的、必要的,通过苏联技术援助,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半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初步建立了重工业体系,为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引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纵观20世纪50年代苏联技术援助中国的历史,得到这样的结论: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捷径,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力度和加强人力资本培养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