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纳米铝热体系的构建及反应传播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i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铝热剂,又称超级铝热剂,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纳米含能材料,具有高体积能量密度,质量能量密度与TNT等炸药相当,具备在一定外界刺激作用下快速释能的特性,在微机电系统、微点火与快速起爆、新材料加工和反应性焊接等多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铝热剂体系配方和结构改性、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性研究等方面,对复合体系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对点火完成后反应传播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系统性地研究典型纳米铝热体系的反应以及能量输出特性,掌握点火和燃烧规律,明确反应传播机制,获得高效、稳定、安全可靠输出的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金属氧化物基Al/CuO和含氟高聚物基Al/PVDF两种典型纳米铝热体系,对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热力学平衡、反应动力学、点火以及燃烧性能展开了系统研究,掌握了复合体系的化学反应及能量输出特性。开展了典型纳米铝热体系在不同装药及环境条件下的燃烧规律研究,建立了耦合对流传热项和药剂化学反应动力学项的二维传热模型,获得了典型纳米铝热体系点火和反应传播过程的关键特征参数,揭示了点火和反应传播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探究了Al/CuO和Al/PVDF纳米铝热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特性。结果表明,Al/CuO、Al/PVDF纳米铝热体系的绝热火焰温度、理论比冲均随着复合体系中Al含量的增多先升高后降低,在化学计量比时达到峰值。其中Al/CuO体系中燃料过量时,平衡产物中Cu蒸气含量下降,液态Cu含量增加;Al/PVDF体系平衡组分中Al F3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绝热火焰温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可以通过监测产物中Al F3的含量评估Al/PVDF纳米铝热体系反应性能的变化。(2)机械混合制备获得了两种典型纳米铝热体系,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复合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特性,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探究了复合体系在脉冲激光烧蚀作用下的等离子体特性,通过计算Al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评估了复合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程度。结果表明,Al/CuO纳米铝热体系化学反应速率快,反应性能好,表观活化能Ea=183.3 k J·mol-1,指前因子A0=4.44×10~7 s-1,脉冲激光作用下等离子体温度约为6184.13±66.4 K,Al/PVDF的表观活化能Ea=145.5 k J·mol-1,指前因子A0=5.96×10~6 s-1,等离子体温度约为3574.2±47.5 K。通过动力学特性和等离子体特性研究,掌握了两种纳米铝热体系的反应放热及能量释放特性,为模型的搭建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同时为后续复合体系的性能优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3)系统开展了两种纳米铝热体系燃烧规律测试:采用T-Jump快速升温技术获得了两种纳米铝热体系的点火温度;利用密闭燃烧室探究了两种体系的燃烧增压特性;通过开放燃烧和约束燃烧测试,研究了装药密度、尺度和负压环境压强对复合体系燃烧规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点火方式对Al/CuO、Al/PVDF纳米铝热体系点火规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热丝加热作用下,两种复合体系均能在几毫秒时间内被点燃,激光加载作用下,Al/CuO纳米铝热体系点火延迟时间大幅缩短,而Al/PVDF纳米铝热体系点火延迟时间大幅延长。同时,激光加载作用下,两种纳米铝热体系都表现出激光热化学反应、反应加速和热积累以及药剂反应传播三阶段式点火、反应传播行为。不同装药条件下燃烧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和尺度是影响两种纳米铝热体系在约束条件下燃烧性能的主要因素。两种复合体系的燃速均随装药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装药尺寸2.0 mm-1.0 mm范围内,Al/PVDF纳米铝热体系在燃烧管中能够自持燃烧并稳定传火,装药尺寸减小为0.8 mm以下时,复合体系无法稳定传火。负压环境下燃烧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复合体系的燃烧性能对环境压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随着环境压强的降低,Al/CuO纳米铝热体系在燃烧管中的燃速基本保持不变,当环境压强降至9.5×10-4 Pa,仍能维持上百米每秒燃速,Al/PVDF复合体系的燃速对环境压强高度敏感,随着环境压强的降低,药剂燃速大幅降低,压强降低至25k Pa时,降低了约70.59%,而随着环境压强从15 k Pa进一步降低,Al/PVDF体系无法稳定传火。(4)建立了耦合对流传热项和化学反应放热项的二维传热模型,探究了两种纳米铝热体系在不同装药密度和不同环境压强条件下的点火和反应传播行为。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影响反应传播过程的对流换热效率。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大,反应过程的凝聚相和气相产物的流动阻力增大,将削弱对未反应区的预热作用,导致燃速下降。Al/PVDF纳米铝热体系是以气相反应为决速步的反应体系,负压环境下,由于气体扩散速率的加快和环境中气态氧浓度的降低,Al/PVDF纳米铝热体系化学反应速率随之降低,导致复合体系点火延迟时间的增加和在燃烧管中的反应传播速度的下降。(5)通过组分和结构调控开展了性能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Al/CuO纳米铝热体系中引入硝基功能化石墨烯(NGO),在优化反应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复合体系的静电安全性。通过采用同轴静电共纺的方法,制备获得了核壳结构Al/PVDF纳米铝热体系,有效提升了复合体系的反应性能。
其他文献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基于条纹投影轮廓术的三维重建方法因其非接触的特性以及在常规场景下高速、高精度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逆向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反射率不一致、动态以及大景深的场景,现有算法无法兼顾测量速度与测量精度。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数据驱动的优势,为实现上述场景下高性能的三维测量,提出了精确快速大景深三维重建方法。并且,就监督学习场景适应性较弱所引起的泛化能力受限的
学位
随着武器系统和航空航天系统向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被引入到火工品领域当中。然而,微纳含能器件的发展对含能材料提出了高能输出、原位装药、环境友好以及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兼容等高要求。富氮唑类含能材料作为一种具有高氮含量、高正生成焓、分解产物环境友好等优点的绿色高能量密度含能材料,能够极大的改善微纳含能
学位
细胞、病毒、生物大分子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探测和形貌结构的表征是生命课题研究的基础。光学显微成像方法因其试样要求低,环境适应性好,检测方便、快捷、无损等特点,在生物样品的表征探测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受光学衍射极限影响,光学显微成像方法分辨力较低,限制了其应用拓展。由于散射体的散射光场偏振特性与散射体的微观结构参数密切相关,通过对散射光场的偏振特性的测量可以提高生物样品的探测表征能力。本文基
学位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问题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好问题成就好课堂"的说法。随着历史学科教育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教学问题又被赋予教学内容整合平台的功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隋朝的兴起与灭亡"一课为例进行内容整合尝试。
期刊
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燃煤电厂的排烟温度较高(320–400℃),适合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NOx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但是,以钢铁和焦化等行业为代表的工业锅炉因烟气温度大多在150℃以下,且具有产业分布广、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特点,在NOx治理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臭氧(O3)氧化技术作为NOx处理的适用技术已有工业应用案例,但是在应用中出现耗能高、氧化
学位
含氟化合物在医药、生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新药开发合成中引入含氟官能团成为了一种常见有效的手段,所以开发简单实用引入含氟基团到有机骨架的方法是化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三氟甲基亚磺酸钠和三氟甲基磺酰氯都是市售的氟化试剂,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氟烷基化反应中,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储存使用的优点,开发其在氟烷基化反应中的新用途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本论文中主要研
学位
可溶液加工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具有柔性、重量轻、半透明等突出优点。在稠环电子受体(FREAs)的飞速发展下,以聚合物给体和FREAs共混作为活性层的二元O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被不断刷新。有机半导体材料光子俘获能力和光子俘获范围较窄,限制了二元OSCs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二元主体系中引入和(给体或受体材料)吸收互补能级合适的第三组分,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来拓宽二元活性层的光子捕获范围的
学位
印刷传感器是利用印刷电子技术将导电墨水直接在基板上沉积图案或电路而形成的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易操作、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在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本文首先按照导电颗粒的分类标准,分别介绍了金属、碳系、聚合物三类导电墨水。随后详细介绍了制造印刷传感器的三大技术:喷墨打印、丝网印刷及增材制造。同时,本文还回顾了目前印刷传感器在飞机结构健康监测上的三类主要应用,包括应力/应变传感器、损伤传感
期刊
目的 探讨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对13例下肢大面积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手术进行修复,创面缺损面积为8.0 cm×5.0 cm~20.0 cm×17.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9.0 cm~18.0 cm×21.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分层缝合。术后观察创面闭合、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
期刊
本文利用较为简单的有机反应成功合成出多种新型AIE荧光分子,并在离子检测、细胞成像、爆炸物识别、抗生素检测、潜指纹成像等多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维生素E衍生物的AIE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Fe3+特异性检测的应用本工作以维生素E琥珀酸酯和1-氨基芘为原料,通过两者形成的酰胺键合成出新型探针分子VESA。多种表征手段证明VESA具有显著的AIE特性,在溶液中聚集状态下发出蓝绿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