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8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价值观作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其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代下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生长在一个社会稳定、文化多元化明显、科技发达、信息传播自由通畅的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人把他们称为“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有担当的一代”。本研究针对社会变迁、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挑战,通过调查研究,对“8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审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8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趋势提供理论见识和操作方法,以提高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从1992年起,每年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本文采用了2004—2008年的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8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集中表现在政治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和偏失。本文通过研究发现,“80后”大学生价值观与以往大学生的价值观相比,呈现人本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社会变革是影响“80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根本因素。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社会正在全面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相应变革,这些变化使“80”后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具有双重效应。其次,多元的文化背景是影响“80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重要因素,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给“80后”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直接的冲击和影响:第三,学校教育全面、深刻地影响了“8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新时期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师都影响了“8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8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增强价值选择的能力,但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又导致他们价值选择的困惑;此外,同辈群体、时尚文化也对“8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特征以及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面对“80后”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引领他们担当起未来社会的重任。本文着重探讨了构建“8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所要坚持的原则、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在价值观构建原则上,第一,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必须弘扬时代精神:第三,必须适合“80后”大学生及其价值观的特点;第四,坚持既有传承又有借鉴。在主导价值观的内容上,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和公民责任感教育四个方面。在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上,本文介绍了说理教育法、情感熏陶法、自我教育法三种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方法和无意识教育法、网络教育法两种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在说理教育法中,我们要关注“8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相关价值理论的教育;必须从“80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气氛:坚持把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大学生自主价值构建统一起来,对“80后”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情感熏陶法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80后”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建立新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以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选择。在自我教育法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大学生具有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教育者要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使教育与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价值观教育力量,培养“80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在隐性教育法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隐蔽教育意图,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教育法中,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者的自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利用网络这种“80后”大学生熟悉的平台进行价值观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