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作为乡土作家和短篇小说家,肖邦在当时深受美国评论界和读者的欢迎,但是1899年出版的《觉醒》却几乎令肖邦一夜之间名誉扫地,成为其创作生涯上的重创。尽管这部作品由于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如女性的性爱意识而不为当时社会接受,然而可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摈弃道德偏见而视《觉醒》为经典。借用女性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本文将重点探讨艾德娜在父权制文化压抑下是如何一步步觉醒并走上反抗之路的,对于艾德娜的死应当如何理解,以期对艾德娜觉醒的过程作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从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有关《觉醒》的研究。本文认为,最初的艾德娜是极度压抑的,之后她将镜像中的自我误认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当她认识到自己主体的虚伪性时,她开始勇敢的反抗自己的命运,而她最终葬身大海,则是对前俄狄浦斯阶段的认同,是以肉体的消亡取得了精神的胜利。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简单介绍肖邦的生平以及《觉醒》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文献综述部分,这一章将总结国内外历来对其评价及研究,归纳整理后指出有关《觉醒》的研究多集中在女性主义研究上,但研究视角过于宽泛,以至于对作品的解读有不少让人困惑的地方,甚至存在误读;最后,梳理相关的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理清该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并总结了文章的大致结构和内容安排。第二章讲述了艾德娜觉醒的过程。艾德娜在觉醒前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与其后面的独立自主形成了鲜明对比。所谓物极必反,压抑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走向其对立面反抗,这为后面艾德娜的觉醒奠定了基础;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后女性主义提出的前俄狄浦斯概念,可以分析出艾德娜的觉醒经历了一个缓慢艰辛的过程,包括从身体到精神,从昏昏然活在父权文化的统治之下到看清自己身上所承受的各种“他者”角色等各个层面较为全面的觉醒。艾德娜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而欣喜,她也为保护自我做出了斗争,但她的抗争得不到朋友的支持、情人的理解、社会的认可,致使她认识到自己的抗争过于单薄孤独;与大海融为一体并非艾德娜的绝望悲观之举,而是艾德娜的最终觉醒,她宁愿牺牲行尸走肉般的躯壳,也不愿意委屈自我继续在不理解她的社会苟延残存。第三章将重点分析艾德娜死亡的意义。尽管艾德娜身边有两位要好的女伴阿黛尔女士和芮芝小姐,前者使得艾德娜认识到自身身体的美丽,后者则是艾德娜精神的向导,给她挑战传统的勇气;然而,困于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艾德娜却无法重复两位女伴的生存道路。艾德娜最终与大海融为一体,标志着她以肉体的消亡换取了精神的胜利。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对全文的整体思路做总结概括并得出以下结论:一、艾德娜在觉醒前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她没有自我,整日活在社会给她定义的传统女性角色中,郁郁寡欢;二、艾德娜的觉醒经历了由缺失到觉醒的艰辛历程,她的觉醒不仅仅有对自己身体的重新认识,也有对自己性欲的承认、对爱的渴望和对社会强加于其身的各种身份定位的反抗;三、艾德娜最终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反抗的胜利,但是她葬身大海却表明她已经彻底觉醒而不愿与现实妥协,走中间道路。她宁愿以死来唤起人们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而不愿委曲求全,恰恰成就了艾德娜觉醒的意义:毋宁说她在悲观绝望中失败了,不如说她在清醒中取得了彻底反抗的胜利,获得了永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