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黏土热物性的水热盐耦合效应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红黏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热物性为研究目的,通过热物性试验,较全面的揭示土体热导率、容积热容和热扩散率随含水量变化的规律,并分别选用Johanson公式、Kersten公式和IPCHT模型进行常温和高温状态下的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对不同体积含水量下两种红黏土的热物性试验,得出土体热物性随土中水含量变化的规律:在相同的干密度下,随着体积含水量的增加,土体的热导率、容积比热容以及热扩散率均随之增大。  2、通过对不同温度下两种红黏土的热物性试验,得到土体热物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干密度和体积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土体的热导率随温度(5~60℃)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长斜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甚至在高温下(60~90℃)某一临界含水量后出现负值,此时土中水出现汽化现象,从而影响了土体的热导率。  3、通过不同盐浓度下两种红黏土的热物性试验,得到土体热物性随盐(NaCl)溶液浓度变化的规律:在干密度相同的情况下,较低体积含水量情况下的盐浓度对土体的热导率几乎没影响,随着体积含水量的逐渐增加,土体的热导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某一临界含水量(桂林红黏土为0.21cm3/cm3,柳州红黏土为0.29 cm3/cm3)后,土体的热导率开始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4、基于双电层理论,借助水蒸气等温吸附试验测试研究桂林、柳州2两种红黏土的双电层厚度,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红黏土热导率随水、热、盐变化的规律:随含水量增加,土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厚度也随之增大;温度对水分子热运动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使部分渗透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提高了热传递效率;Na+的存在会降低土颗粒表面的结合水膜厚度,从而导致传热通道减小,最终使红黏土热导率值降低。  5、模拟结果表明,2种红黏土的实测值均落在Johanson公式的预测值的±30%范围内,桂林红黏土实测值落在Kersten公式的计算值的±30%范围内。经传质增强因子修正后的IPCHT模型虽然可以较好的模拟团粒发育较弱的柳州红黏土,但对于团粒较发育的桂林红黏土的预测结果却出现较大偏差,因此IPCHT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团粒较发育介质内部特殊的结构。
其他文献
细纱断纱是环锭纺纱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常见故障。在当前纺织企业中,环锭纺纱过程中断纱的接头质量和效率取决于工人手工操作的娴熟程度,因此,纱线质量不稳定,产量低,直接
牙种植体为人工牙根,在口腔修复中起到对义齿的支撑作用。论文以有限元为主要工具,对牙种植体及与其相关颌骨、义齿的生物力学特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论文主要完成的内容
食用菌行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已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向.从食用菌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及金融扶贫政策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若要进一步推进食用菌行业的
高地应力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围岩稳定性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力学角度来说,地下硐室的稳定性主要受环境应力及岩体本身性质的影响。其中,环境应力是作用力,围岩是抵抗
膨胀土属高塑性粘土,性质极不稳定,它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常常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造成建筑物位移、开裂、倾斜,甚至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工程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