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重在发现学生的自身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健康的人格。然而,长期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中,部分学生的“失语”现象就是问题之一。文学课堂学生失语是学生思维受限制,语言被束缚的不自由状态,这里的失语不是不说话,而是个体在文学课堂环境中,由于长期的不良教育影响,逐渐失去了表达的自由(被牵制),失去了表达的力量(词不达意),从而失去了表达的兴趣(无话可说),最终导致个性缺失与人的缺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失语研究领域的借鉴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制了文学课堂失语现象调查问卷,并对宁津县第二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66%的学生有时有失语问题。失语问题不仅危害着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危害着社会的正义与和谐,因此,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当代人的的足够重视。文学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研究正是从当前课堂教学入手,反思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探讨学生“失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探讨科学的破解策略,以便科学的调整学生的言语水平,开拓思维,健全人格。失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确保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笔者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谈话法等途径获取了大量准确的、详实的研究资料和文学课堂教学实例,在对统计数据进行详实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部分农村中学高中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失语问题,其原因涉及家庭、教师、教材、文化以及教育评价等主客观因素。消除学生的失语现象,既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益于社会的和谐良性发展。因此,为了消除学生的失语问题,让他们真实的表达,自由的成长,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从自己的社会角色上努力实践以下几点:进行充满爱的家庭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开发教育机智及教育智慧;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合理编排教材;进行科学发展的教育评价,建构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学生的失语问题,还他们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本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希望通过了解、把握失语现象的呈现方式、性质、根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以此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此研究若能够给关注此问题的专家、老师们一些启示,将特感欣慰!